李修武为抗日英烈守灵74年—禹王山抗日阻击战英雄谱十九 | 张可春
创始人
2024-11-03 17:17:50
0

原标题:李修武为抗日英烈守灵74年—禹王山抗日阻击战英雄谱十九 | 张可春

公元2012年8月的一天,禹王山下的李圩村有一位老人走了,他整整活了100岁,是周围村少有的百岁老人,他的名字叫李修武。李修武老人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可是前来参加葬礼的人却挤满了长长一条街,除了家人和亲朋好友,还有不少特意从外村外地赶来的。从他们的言谈里听得出,对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有人说:“仁者长寿,老人活这么大岁数,纯是天意,他老人家做了一辈子好事。”也有人说:“是禹王山上那些逝去的英烈的魂灵保佑了他,因为老人年年上山给他们上坟,为英烈们守灵七十四年如一日啊!”

1938年5月18日,这是中华民族抗战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也是参战国军特别是滇60军和为之付出重大牺牲的邳北人民更不能忘记、更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天,举世瞩目的禹王山抗日阻击战战场向世人庄严宣告:作为徐州会战第二阶段的主战场,面对日军有备而来、志在必得的猖狂反扑,致使战役规模更大丶战线更长丶战况更惨烈,参战国军滇60军,抱着与禹王山共存亡的坚定意志,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浴血奋战27个昼夜,以减员过半的惨重代价,共歼敌1.2万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打破了南下日军夺取运河丶控制陇海、直取徐州的企图,为徐州6O万国军完成战略转移和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禹王山战役结束后不久, 家住禹王山下的村民们从四面八方陆续返回被战火洗劫的家园。李圩村的李修伍和他一起在上海谋生的几个兄弟也急切地赶在麦收之前回到家中。当他回家一看,李圩村被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破坏的面目全非,全村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自家的三间茅房也被烧的一干二净,整个村庄几乎被夷为平地,到处是残垣断壁,惨不忍睹。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令人窒息。村中的哭喊声、咒骂声响成一片……

李圩村一位名叫曹云启的乡贤介绍说, 李修武当时年仅26岁,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看到这一切,让他义愤填膺,仇恨满腔。他暗暗发誓,我是炎黄子孙的后代,不能任外来的日本鬼子宰割,永远不能忘记过中华民族这一奇耻大辱!

第二天一大早,,李修武来到禹王山上,看到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滇军将士留下的遗体,在烈日下曝晒,无人问津。一种责任感,怜悯心油然而生,这些牺牲的士兵都是为国家、为民族而战死,都是民族英雄,不能让他们的遗体再度风吹雨淋。他赶忙回到家里,瞒着父亲偷偷地拿出工具,跑到山上开始掩埋烈士的遗体。

一开始, 当他接近尸体时候还真有点害怕。烈士有身首异处的,有缺胳膊少腿的,还有两眼圆睁死不瞑目的,样子十分恐怖。但他转念一想,他们都是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的,都是我的阶级兄弟啊!他为保家卫国们连命都没啦,我们活着的人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想到这里,他不但胆子大了起来,而且还想方设法把英烈的遗体安放好。

山上山下到处都是炸弹坑,他就采取就近掩埋。为了不再次伤害遗体,他双手抱着烈士的双肩,小心翼翼地将遗体一个一个地拖进弹坑里。大的弹坑能装七八个,小的弹坑也能装五六个,弹坑装满后,他用铁锨把弹坑周围的松土,石子一锨一锨的填到坑里,一直把尸体盖严为止,然后上面再复土堆成坟。由于工作量大,一个上午他只能掩埋几十具尸体。

中午回家吃饭时,父亲闻到他身上有股难闻的气味,便问他:“你上午做什么去啦,身上这么难闻?”他看瞒不过父亲,便实话实说:“山上埋人去了”“埋什么人?”他连忙回答:“山上牺牲的士兵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看见怪疼人的,也怪可怜,我就上山一个个把他们埋起来。”父亲一听,很满意地说:“你干的是积德行善的好事,我支持!他们都是为国捐躯的英雄,不能让他们在太阳底下曝晒,风吹雨淋的。人死了总要有个归宿,让他们入土为安吧。”

说到这里,父亲提醒道:“不过,我听说打完仗以后可能要有瘟疫传播,你要注意点,回家要洗完手、洗完脸再吃饭。”李修武说:“我知道了。”他很快吃完饭、非常高兴地扛起工具又上山了。

有一次,他掩埋一大个子战士的尸体,脸黑黑的,刚抱起双肩走两步便走不动了,他便放下尸体想休息一会。这时,他看见战士上衣的口袋里有一封信被挤得露出半截,他刚想掏出来看看,他转念一想,不能掏,万一人家口袋里有值钱的东西怎么办?别让人会误会我为图财才干这事的。于是,他就原样地把那个大个子尸体就地掩埋上了。后来,还真有人说三道四,怀疑他是图财才干这事的。不管别人怎么说,身正不怕影子斜,李修伍义无反顾地继续做他的善事。

李修武行为感动了村子里乡亲父老,李圩村一部分青年人也自动加入到掩埋烈士遗体的善举活动中来。仅半个月的功夫,禹王山上、山下几千具阵亡士兵的遗体全部被掩埋完备。

从那以后,每年的清明、春节两大节日,李修武都要放下手里的活计,买来火纸和祭品来到禹王山上给烈士烧纸上坟。他一边烧着纸钱,口中还不停地祷告:“凡想回云南老家过年的弟兄们,都快来领钱,作为你们回家的路费和盘缠。”几十年来,不管刮风下雨,他从不间断。儿女们平时给他的零花钱,他舍不得花,用省吃俭省下来的钱购买金箔、火纸等祭品。儿女们几次劝阻,他根本不听,见他那样执着,也就由着他的性子,看他身上没钱了,儿女们只好再给。

李修武年纪大了,爬山有困难,他就在山下找一个平坦的地方,画一个个圆圈,在圆圈里烧钱,圆圈留个向南的豁口,意思是财去南方,让已故的云南兄弟取钱顺畅。

李修武数十年来心甘情愿守卫滇军英灵,他的事迹感动着三乡五里的乡村父老,也感动了许多云南人。云南省著名作家杨永明、云南电视台《张冲》摄制组的欧阳等知名人士,曾多次来李修武家慰问。

2012年8月,李修武老人走了,他整整活了一百岁,是周围村庄少有的百岁老人。也许是天地使然,也许是六十军的英雄们在地下保佑他活到100岁。总之一句话,这与他做好事做善事是分不开的。

李修武生前告诉儿女们:“等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埋在禹王山上,我要和英雄们永远在一起。”李修武的儿女们遵照他的遗愿,把他的坟墓安在禹王山下,向着山顶,让他永远陪伴英雄们。

云南省作家杨永明先生听到李修伍老人逝世后,心情十分哀痛,他准备用卖书的钱给李修武修砌坟墓,并亲自拟好了碑文:上联:主动掩埋烈士遗骨几千具;下联:甘愿守卫滇军英灵数十年。横披:情系云南。

李修武老人走了,走得无怨无悔,唯一让他牵挂的是,以后谁再给英烈们上坟烧纸呢?唯一让老人遗憾的是,他生前没有亲眼见到“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园”的建成。

2014年冬天,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徐州市人民政府、邳州市人民政府和戴庄镇人民政府出巨资,由清华大学设计,在禹王山上建起了“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园”,用国军滇六十军精品文化把禹王山打造中华铁血军魂英雄山,打造成中国最具人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成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精神之家园,并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如果李修武老人有在天之灵,他一定会含笑九泉。

诗言志:

千沟万壑步行难,

崎岖小路几盘旋。

年年登上庙台顶,

烈士墓旁化纸钱。

甘愿守卫数十载,

雪雨风霜不间断。

逝后安葬山脚下,

陪伴英雄在九泉。

李修伍老人家,安息。

2024年4月於边地书屋

相关内容

原创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李广,大概是中国古代令人...
2025-08-17 08:33:55
马来西亚青少年“邂逅”兵马...
作者 杨英琦 党田野 揉搓陶泥、挑选模具、按压模具、脱模修整……经...
2025-08-17 08:33:52
原创 ...
这位开国少将,唯一特批享受中将待遇,周总理亲自安排给他手术 55年...
2025-08-17 08:33:37
原创 ...
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历过三个社会时期的演进,分别是原始社会的开...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日本人的名字多以四字者为多,三字者或五字者也为数不少,但以两个字为...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统治了整个东三省,100万关东军在这里,建立起...
2025-08-17 08:33:26
原创 ...
吴吉清是毛主席的警卫员,他非常尽职尽责地保卫毛泽东的安全,可惜在长...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开国上将洪学智一生都在和贪腐作斗争,晚年担任过军委副秘书长,他这辈...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1934年5月,因在长城抗战中目睹了中日两国在机械化方面的巨大差距...
2025-08-17 08:33:16

热门资讯

原创 左... 抬棺西征,是左宗棠名垂千古、载入史册的标志性事件,目的是收复伊犁,而伊犁谈判是收复新疆的最后“一出好...
原创 彭... 前言:抗美援朝是我国建国之后的立国之战,这一战让世界各国都不敢再轻视我国,不再用曾经的态度看待我国。...
原创 金... 在任何时代“落后就要挨打”都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宋朝时期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得中原王朝的内部趋于团结...
原创 清...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静静躺在档案里,记录下了清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真...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以下简称《显微镜下的大明》)是一部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历史读本的影视剧,由张...
原创 隋... 隋朝末年,天下动荡,四方豪杰乘势而起,雄踞一方,又一轮皇帝争霸赛隆重上演。在这场残酷的争霸赛中,主角...
原创 曾... 在灾难和战争面前,我们都是团结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国人。 近代以来,对我们国家造成...
原创 日... 抗战时期,在中国不同战区的日军有着不同的流行语,如与国民党作战的日军流行说“宁碰阎王,莫碰老王”,这...
原创 溥... 俗话说得好,富人富不过三代,穷人穷不过三代。 大清朝前人奋勇杀敌建立国都,建立政权,繁荣昌盛,后世步...
研究有新发现!清华简整理工作将... 入藏于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再出研究新成果。20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发布,《成后》《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