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以下简称《显微镜下的大明》)是一部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历史读本的影视剧,由张若昀、王阳、戚薇等主演,讲述了数学天才帅家默从县衙税簿中意外发现,该县承担了周围七县此前百余年的丝绢税负,由此开启从县衙到府衙乃至更高行政单位的拨乱反正之路。该剧于2023年2月9日首播,共14集。
现实中的帅嘉谟是明朝徽州歙县的一名「机户」—— 一种需要向军队提供后勤物资的特殊军户,他因为发现歙县独自承担了徽州六县的人丁丝绢税而上书朝廷,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丝绢案。所谓「人丁丝绢」,是指将丝绢折算成税银,摊派到人丁上征收的一种税赋。
丝绢案是明代徽州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绩溪县)之间的一场关于税赋分摊的纠纷。歙县机户帅嘉谟发现,自弘治二年(1489年)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期间,歙县独自承担了徽州六县的人丁丝绢税,而其他五县不用缴纳。帅嘉谟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于是上书朝廷,要求追还歙县百姓多缴的丝绢银,总计三千五百三十两。
他依据的是《大明会典》中「夏税条例」和《徽州府志》中关于税赋的记载,认为歙县百姓不应该承担这笔额外的税赋。这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争论和调查,涉及到元朝和明朝初期的税制变化,以及各级官吏和乡绅的利益冲突。最后,在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的背景下,丝绢案最终以「人丁丝绢」并入田亩税征收的方式得到了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歙县百姓的负担,但并未完全按照帅嘉谟的要求执行。
帅嘉谟的结局,史料记载不一,有「杖一百,流三千里」的说法,也有「罢职为民」的说法,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因为此事受到了打击和迫害,最终下落不得而知。
在《显微镜下的大明》中,程任卿所著的《丝绢全书》为帅家默和程仁清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论据,帮助他们揭露了徽州六县税赋分摊的不公平和官吏的贪腐。《丝绢全书》也是他们与朝廷、乡绅、五县之间斗争的重要筹码,引发了一系列的纠纷和变故。
现实中《丝绢全书》里的三千五百三十两是指歙县在明代一百多年间,每一年多缴纳的人丁丝绢税的总额。这个数字是帅嘉谟通过精确计算得出的,也是他上书朝廷要求追回的数目。帅嘉谟是一个数学天才,他利用了《大明会典》和《徽州府志》等史料,以及歙县的税赋账册和人口统计,推算出了歙县每年应缴纳的人丁丝绢税和实际缴纳的差额,然后累加起来得到了这个数字。
《丝绢全书》是一部明代的地方志,由程任卿辑录。它主要记载了徽州府(今安徽省黄山市)的丝绢业的历史、技术、管理和贸易等方面的情况。它是中国古代丝绢业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徽州文化的珍贵遗产。程任卿是明代徽州府的一位地方志编纂者,也是一位精通法律的讼师和富商。他曾经参与了「丝绢风波」的审理,为歙县民众辩护,但被判「斩监候」,后通过各种方式自救和他人营救,最终充军戍边。他在戍边期间立了军功,最后荣归故里。他在这期间写下了《丝绢全书》,并上书自辩。
程任卿的《丝绢全书》被认为是明代赋税政策、阶级状况、丝绢业史和徽州文化的重要数据。
《丝绢全书》的内容主要分为四卷,分别是:
第一卷:记载了徽州府丝绢业的起源、发展、规模和地位,以及丝绢业的管理制度和税收政策。
第二卷:记载了徽州府各县的丝绢产量、质量、价格和市场情况,以及丝绢业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流程。
第三卷:程任卿的自辩状,详细记录了「丝绢风波」的始末,并为自己和歙县百姓辩护。
第四卷:收录了与「丝绢风波」相关的各方告词、申文、揭帖、宪牌和覆本等文献资料。
《丝绢全书》第三卷的内容是最有趣也最有历史价值的部分:
万历六年(1578年),「丝绢风波」爆发,歙县民众因不堪官府繁重赋税之苦,上书陈情,请求减轻或免除丝绢税。他们认为,徽州府是全国最大的丝绢产地,每年向朝廷贡献了大量的贡品和钱粮,而官府却不断加重他们的负担,使他们生活困顿。他们还指出,其他地方的丝绢业都没有这么高的税率,而徽州府却被视为「肥羊」,被剥削无度。他们希望朝廷能够体恤百姓之苦,并按照明代初期制定的《大明会典》中规定的标准来征收丝绢税。
此事引起了五邑(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和婺源县)民情汹汹。有些人甚至打出「不纳粮」的旗号,在街头游行示威。这一事件牵动了朝廷高层和地方官员的注意。
由于双方意见相左,在京城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经过多次的调查、上访、辩论和争议,最终在「一条鞭法」的推行下,「人丁丝绢」并入田亩税,不再单独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