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选下任皇帝的时候,主要在四子与六子之间犹豫,从外表上看皇四子不如皇六子俊美,而且皇四子还是一个跛子。但是道光帝的秉性决定了他与皇四子更易相通,他们属于同种类型,往好处说就是看法相同,往坏处讲就是同病相怜或是惺惺相惜。
64岁的皇帝时感不适,就知道他不能再犹豫立储大事了,于是他立六子为亲王,四子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太平终于倾向了一边,在之后的时光里人们一直不断地指责道光帝在立储上的错误,皇四子平庸,皇六子机敏;皇四子保守,皇六子奋进。
在皇四子把国家搞得一团糟之后,是皇六子将同治中兴的局面给收拾出来的,人们相信如果皇六子当了皇帝,祸害了中国的那个太后就不会出现,国家也不会有之后的苦难和灾难。太平天国起义后,皇帝马上组织军队对其进行镇压。
此外汉族的武装也在各地兴起,其中以曾国藩组织的军队镇压太平军最为有力,起义军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北伐,从1853四月初,太平军自浦口开始北伐,到1855四月底北伐军完全失败为止,大致分为长驱北上、固守待援以及最后失败三个阶段。
在咸丰帝纠结于内患之时,外患也来了,就是1856年到1860年的第二次战争,他签订了一系列条约,1860年,是清朝立国以来内外危机最严重的一年,也是皇帝感到痛苦的一年,从康熙帝开始建造之后的皇帝又加以修缮,耗费2亿两以上白银建造的圆明园,还是遭到了列强的凌辱与践踏。无远见、胆识、才能、作为这样一个“四无”的皇帝,最后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咸丰帝在1860年逃离了北京,在一片混乱之时,他还是做出了一个后人认为颇具慧眼的决定,他将他的六弟留下来处理危局,在咸丰去世之后,两宫太后一一召见在北京的大臣,那拉氏将事先准备好的谕旨拿出,将之前自己看不顺眼的大臣等革职治罪。两宫太后以载淳的名义授奕为议政王,有指定的大臣组成新的军机处,由此建立了两宫垂帘、恭王辅政的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