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科举制度在隋唐的基础上形成,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腾飞的机会。尤其是在宋朝,科举制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福建地区更是人才辈出,成为科举的热门之地。据《宋史》记载,福建人向学好讲,喜文辞,成为进士的比例高达总数的四分之一。
进入南宋绍兴八年,戊午科科举考试由翰林院学士朱震主持,二百九十三人中,福建士子包揽前三名。这一景象在当时无疑掀起轰动,尤其是福建的黄公度、陈俊卿和陈修三位考生成为瞩目的焦点。面对这一成绩,宋高宗欣然接见了前三名考生,展开了一场独特的对话。 在黄公度、陈俊卿和陈修三人中,陈修最为引人注目。他七十三岁高龄参加科举考试,而在当时居然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实属不易。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在试卷中表达了对国家兴旺的美好愿景,引起了宋高宗的极大赞许。这使得他成为一个令人敬佩的文学老者。 在面对陈修时,宋高宗的心情显得格外宽慰。他不仅赞许陈修的文采,还关心起了他的个人生活。陈修七十三岁竟然尚未婚娶,这引起了宋高宗的深思。自己虽然无儿子,但后宫众多,还有延续宗室的机会。而陈修为了功名,竟然牺牲了一生的家庭幸福。于是,宋高宗决定将自己的后宫妃子施氏赏赐给陈修,为他画下美好的人生一笔。施氏三十岁,对于七十岁的陈修来说,她仍然是个年轻的女子。宋高宗为了表达自己的慈悲之心,为施氏准备了丰厚的嫁妆,使得这场出人意料的婚姻备受瞩目。时人戏言:“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这句戏谑的诗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出人意料的婚姻带来的轰动。
这一善举不仅让陈修感慨不已,也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宋高宗将妃子送给功勋卓著的文学老者,成为士人们追求的楷模。这无疑激发了更多士人对科举功名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黄公度和陈俊卿两位福建士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黄公度因遭秦桧陷害,官职一度降为台州崇道观主管,尽管后来升任尚书考功员外郎,但生命却在四十八岁时匆匆结束。他留下了《知稼翁集》、《知稼翁词》等著作。
陈俊卿则曾担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宰相、少师等要职,最终被封为魏国公。他在政治上积极劝谏,致力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然而,他于淳熙八年告老还乡,淳熙十三年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总的来说,这三位福建士人的命运虽有波折,但他们在科举考试中的优异表现以及与宋高宗的交往,为后来的士人树立了榜样,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