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的君主,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比较而言,以曹操的能力最强也最为全面。在文治武功方面,他凭借过人的智谋和用兵之道,在三国中取得成就最大,占据地盘最多,令孙刘两家无法与之抗衡。在教育子女方面,同样要数曹操最为成功。
曹操之子曹丕,不仅治国用人像模像样,还文采斐然,是文学史上“建安风骨”流派的创始人与领军人物。曹植则是以文采冠绝一时,多篇作品流传千古。曹彰则威武勇猛,勇冠三军,是一员难得的虎将。相比之下,孙刘两家的后人就要逊色很多。孙权的十几个儿子,除了擅长自相残杀,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刘备更惨,儿子们既无数量也无质量。 刘备临终前,深知刘禅不成器,难以守住江山,所以才会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希望借助诸葛亮的忠心与能力,辅佐刘禅守住半壁江山。诸葛亮受恩深重,也确实做到了不负重托。刘备故去后,诸葛亮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内政外事打理的井井有条。但诸葛亮也知道,一味依赖自己,将来百年之后,刘禅将难以担负起治理蜀汉的重任,因此平常也一直予以悉心指教。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把自己对刘禅的期望和要求,治理国事的要点与关键,条分缕析,掰开揉碎,苦口婆心给刘禅上了一课。其实《出师表》从头至尾可以用文中一句话概括: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千言万语就这一个意思,让刘禅重用贤良忠臣,远离奸佞小人,做到这一点即可让蜀汉国运昌隆,江山永固。 诸葛亮无愧于一代智圣,这句话简直是为刘禅量身定做的治国宝典,既简单又有效。后世的李世民也曾说过一句类似的话:能安天下者,唯在用人。尤其是刘禅这样的个人才能一般者,善用人才更显得尤为重要。可惜的是,如此浅显实用的道理,刘禅硬是没听懂,也可能是根本没往心里去。 诸葛亮死后,刘禅一方面按照诸葛亮制定的大计萧规曹随,一方面,也开始在国事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他也要扶植自己的一帮人马。可悲的是,他眼光拙劣贤愚不辨,宦官黄皓首先得到他的重用,在他一手扶持下,逐渐成为朝廷中的重要力量。黄皓贪婪奸伪,心胸狭隘狠毒,借机弄权营私,陷害忠良,成为蜀汉朝廷一颗毒瘤,朝廷多年的清明风气开始败坏。 他选中的第二个心腹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瞻为人精明聪慧,且忠心耿耿,问题是治国用兵才干实在一般,比他老爸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但刘禅想当然地认为他必成大器,加官进爵一路提拔,诸葛瞻年纪轻轻就担任军师将军、卫将军等要职。然而一到关键时刻露了马脚。在魏将邓艾进攻蜀汉时,诸葛瞻率兵出战,竟然一触即溃,兵败身死,能力之差领人瞠目结舌。而诸葛亮钦定的军事接班人姜维,才干超群忠心无二,却不被刘禅信任,刘禅培养提拔诸葛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制衡姜维。姜维赤胆忠心报效蜀汉,却被处处掣肘,甚至一度吓得不敢回成都。结果亲贤臣远小人,在刘禅手里变成了亲小人远贤臣,蜀汉也毫无悬念地在三国中最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