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四年的时候,元朝朝廷接到了两个十分不好的消息:这件事情发生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一件:黄河决堤;另一件:山东、河南增加了几十万的难民。
但是此时在元朝的内部却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宰相脱脱为首的大臣建议要修河堤,另一种是那些站出来反对的人的声音,他们主张不修河堤。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难道说这些反对修河堤的人,对于当时的人命丝毫不关心吗?或者说当时的脱脱宰相为了自己的名声才这么做的?其实都不是。 针对这件事情经过对历史的分析解读,可以大概的指导其中为什么会有两种建议。首先,是宰相脱脱极力的建议修河堤,正是宰相脱脱考虑到百姓的生命安全,相对来说这是元朝最后一位有能力的大臣,为百姓着想的大臣了。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百姓流离失所,在没有家的情况下,还要丢掉性命。
基于脱脱的建议,我只能说,脱脱是一个好人,但是他只知道纸上谈兵,对于元朝各行省内部是如何行使权力,鱼肉百姓的可以说不甚清楚。
其次,是那些极力反对修河堤的人,也并不是心肠歹毒之人。因为他们已经深知此时的元朝是一个什么情况。如果此时朝廷下发赈灾银两,那么下面的百姓真的能够拿到手里吗?那些修河堤的银两又真的能用在修河堤上吗? 在一个王朝没落的时候,贪污腐败一定极度猖獗的,就拿这次修河堤的事情来说,朝廷拨款给当地部门修河堤,但是修建的工程是什么样子,当地的官员说了算,当地民工吃什么,那也是当地的官员说了算,就这样,从这里搜刮一点,从那里搜刮一点,整个工程款就没剩下多少了。 元朝的没落已经是无可挽回了,就剩下一个诤臣脱脱也无法改变朝廷的本身,就从这件事情上来看,当一个人表面上是为了别人好时,并不见得这件事情做了就一定是别人需要的帮助,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做一个实践者,只有这样才不会成为别人眼中的“理论家”。对于这个观点不知道你们认不认同,欢迎点赞,转发、评论期待与你的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