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马谡听诸葛亮的当道扎营,就能挡住司马懿大军?
失空斩,那都是戏。
戏是什么?演给别人看的。
为什么?
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必然不会成功,这一点诸葛亮本人比谁都明白。
但是,诸葛亮又必须一次次演注定要失败的戏码。
街亭这一次(北伐)当然同样必须失败,街亭必须失,而且失街亭必须是战役胜负的关键(被),谁守街亭都一样,都必须死。只不过,这一次碰巧是名门望族的子弟马谡而已。
正因为马谡是名门望族子弟,死的才更有价值,戏份才更足。
因此,街亭之失与是不是“当道扎营”没有屁的关系。
戏码为什么必须这样演。
这决定于当时的时势,整个中国历史的价值取向,以及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
诸葛亮必须成圣
整部三国演义,第一中心思想是吹诸葛亮。
为什么吹捧诸葛亮?
并非因为他真的有经天纬地之才(卧龙凤雏得一可定天下的笑话就是明证之一),而在于其忠君——刘备死后,诸葛亮代表的荆州派在权力斗争获胜,当另一托孤重臣李严被杀后,诸葛亮权倾朝野,然而却没有自立,仍维护着蜀汉政权。
忠君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第一价值观,因为这时维护所谓封建体制的第一要素。
整个中国史上,做臣子的好坏,第一标准是忠奸。
权倾朝野,却没有废正统的刘汉而自立,在三国那样的乱世,自然是天字号第一忠臣。
诸葛不成圣谁成圣?
诸葛亮为什么“逆天”而行,明知北伐不可为而为之?
战争连绵的乱世,人口是天字第一号资源。
根据历史资料,东汉末年的连年战乱和瘟疫,华夏土地上人口经历了历史上最为剧烈的降低。待三国鼎立时,虽然人就有一定恢复,总人口也不足千万。
其中,蜀汉仅有百万,东吴200万多一点,曹魏人口则超过蜀吴的总数,约450万,整整抵得上4各半蜀国。
以这种情势,蜀国能通过北伐灭掉最为强大的曹魏,恢复汉室?
梦都不是这么发的吧?
诸葛亮为什么就会发这种白日梦呢?
无他,以北伐为名,养兵自重而已。
在蜀汉权力体系中,其实诸葛亮势力并不强,地位并不高,他在荆州帮中,地位低于关张。当刘备入川后,刘备首先倚重的是四川帮,他地位更进一步下降。
刘备死的时候,诸葛亮才熬到了荆州帮老大的位置,因此他与四川帮老大李彦一起被委以托孤重任。
但是,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来说,荆州帮作为外来的强龙难以压制地头蛇四川帮。
那么,荆州帮用什么来与四川帮抗衡?
唯有“继承遗志”,在自己高擎的幡上写上大大的“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这一“终极理想”。
只有打仗才能掌握军队,在乱世才能真正掌握权力。
于是,诸葛集团,必须不停演注定不会成功的北伐——如果换成另一个主义,另一个角色,北伐就是不顾民间疾苦的穷兵黩武。
掌握了军队和权力,接下来的事就成了天下棋局的执子者,而以李彦为代表的四川帮注定全盘皆输,沦为棋盘上被摆弄的棋子。
诸葛亮为什么不自立?真的是因为忠?
除了诸葛亮本人,谁也不知道答案。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诸葛亮不能自立。
自立就是找死。
首先,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朝廷失去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各个地方只能割据自保。这就催生了三国、晋代独特的士族割据政治(晋代之乱,以至于演绎成中华民族史上最惨烈的五胡乱华之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氏为了对抗士族势力而大力培植皇族集团)。
割据士族的势力决定着天下大势。除蜀汉是打着承继刘汉正统的旗帜,当时的各大势力(包括被消灭兼并的各势力)都脱胎于地方士族集团。
曹魏‘孙吴,正是依托于士族势力才得以自立。
如果,诸葛亮真的敢于自立,秒秒钟就会灭。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乱世,要想立,首先必须名正和依傍士族。
就是在最强大的中原地区先后权倾天下的曹操和司马懿都不敢自立,高擎的幡上一直写着“终身为汉(魏)臣”的护身符。
诸葛亮两者全无,何以自立?
同样是没有自立,曹操、司马懿,因为后人最终自立而成了(汉、魏)贼。
而根本没有能力、实力和任何可能自立的诸葛亮,因为没有自立,而成整个中国历史臣子的最高标杆(之一)。
三国演义中很大部分故事都是为了诸葛亮原本必然的失败找借口,包括马谡失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