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大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也在以后的时间里逐步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内陆发展,甚至连远在边境地区的西藏都未能幸免。
在西藏地区抗击列强的战争中,有一个人的身影最为突出,他就是九世班禅曲吉尼玛。
面对列强的威胁,他不卑不亢,严词拒绝了对方让自己跪拜英国王子的要求,身体力行的维护了国家尊严,但就是这样一位爱国人士,最终却含抱憾而终,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祸患临身,未辱国门1882年,八世班禅丹白旺修圆寂,其所属的扎什伦布寺随即派出多位僧人开始寻找转世灵童,最终在西藏地区找到了三个“灵童”。
1888年,经清政府批准,扎什伦布寺在布达拉宫前的皇帝牌位前举行了金瓶挚签仪式,驻藏大臣文硕,用象牙筷子从中夹出了一签,黄纸上书“仑珠嘉措”四个字,是以仓珠嘉措当天就拜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为师,剃发取名为罗桑图丹曲吉尼玛格勒南结贝桑布,简称额尔德尼?曲吉尼玛,九世班禅就此诞生。
巧合的是,九世班禅诞生的这一年,是西藏地区抗击列强侵略的第一年。彼时,英国人依靠武力攻占了印度哲盖雄(今锡金)地区,藏区人民为了防止其入侵西藏,便在隆吐山和哲盖雄接壤的地方构筑了一道防线,阻止英国人越界。
未曾想,英国人先倒打一耙,声称这条防线僭越了印度的土地,命令藏区人民在年底前撤除,此要求遭到了藏区人民的一致反对,当时驻藏大臣还向清廷呈上了一道公禀,言明:“纵然有男女灭绝之忧患,也愿意复仇抵御外敌,永远阻止外敌侵略,别无二心。”
不同于藏区人民舍生保卫家园的决心,软弱腐败的清廷则命令文硕通知西藏政府、三大寺、扎什伦布寺听从英国命令,撤销构筑在边境上的防御。西藏政府、三大寺、扎什伦布寺等众官员皆严词拒绝。于是在当年的3月20日,英军向隆吐山防线发起了进攻,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皆带领寺庙僧人和藏军赶赴前线对抗敌军,但最终因武力悬殊问题,隆吐山的防线还是被英军攻破了。
1904年,英军卷土重来,仅从年初到8月份的时间里,英军就从春丕攻到了拉萨,此时的九世班禅暂时代十三世达赖,接管了西藏的政权。
他虽然是青年人,无太多阅历,却有不俗的政治远见,他深知自己根基不深,如果自己就这样接管西藏,就会加重内部矛盾,不利于藏族同胞的团结,于是他借口:“后藏也是紧急地区,地区公事需要有人料理......如果自己分身去前藏,恐怕会顾此失彼。”推脱了清政府的命令。
1905年9月24日,英国驻西藏事务官鄂康诺突然率人到达了日喀则地区,其去到扎什伦布寺,声称自己不日将要回国,临行前特来向九世班禅告辞。九世班禅不疑有他,和善周到的招呼了鄂康诺,然而落座后话还没说几句,鄂康诺突然说到,印度将有一大盛会,英国王储也要去,请班禅一起去赴约。
九世班禅闻言回复到:“我去印度不难,但需要禀明驻藏大臣,得到皇帝的朱批,这样才能启程,否则我很难服从你的命令。”
鄂康诺并不打算给九世班禅等待的机会,他威胁到:“这是英国的信息,不去不行,还请班禅多加思考再做结论。”
随后,鄂康诺借口要占领日喀则和扎什伦布寺,胁迫九世班禅于10月12离开日喀则前往印度。到了印度,班禅照例要用执手常礼与英国王子打招呼,鄂康诺又不愿意了,执意要班禅行跪拜礼,班禅不愿,其不卑不亢的抗拒道:“我只跪拜我大皇帝,其他人不行。”彼时英国正想拉拢班禅,见其如此坚持,便也不敢计较。
此次会面,本是英国人想借机软化班禅敌对自己的敌对态度,班禅不愿叛国,僵持中,清政府的消息也传到了印度,“如果有人想要逼迫班禅来干预藏区事务,即使是班禅亲自画押的信件,也全部当做废纸处理。”见此情形,英国人只得放九世班禅回西藏。此次印度之行,九世班禅不但没有做出有损国家尊严的事情,还用自己的个人气节维护了国家形象,闻者皆为其称赞,然而,九世班禅虽然维护了国家尊严,却余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故人归来,颠沛流离1909年,在外的十三世达赖从内地返回西藏,闻此消息,九世班禅特地去那曲迎接他。然而,令九世班禅没有想到的是,十三世达赖带回来的是英军侵略西藏的坏消息。
早在此前,曾经胁迫九世班禅跪拜的鄂康诺,就曾向英印政府提出想要为藏军提供武器的设想。当时的英印总督也对他这一想法表示认同,后来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这件事才搁置下来。
彼时,英国人也意识到,与其犹豫不决,不如一鼓作气攻下西藏。
巧合的是,2年后发生的辛亥革命,正好给了英国人趁虚而入的机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的没落让远在西藏的川军军心不稳,加之中央政府成立后并不稳固,国内政治局势一片混乱。英国人认为时机已经到来,开始支持西藏独立。
英国人首先派军官对藏军进行军事指导,引导藏军转变以往“汉式”的军事手法;其次,英国人又在西藏成立军事学校,专注培养亲英的藏军军官,除此之外,英军还通过赠送的名义送给藏军很多武器,这极大的拉进了他们与藏军的距离,同时也助长了藏军的嚣张气焰。
1912年,躁动的川军终于按捺不住与藏军发生了冲突。驻藏办事官钟颖眼看川军就要落败,急忙向班禅寻求帮助,班禅不愿看川军与藏军斗争,于是有言:“后藏僧民与汉军互相为援,一切饷精,莫不臂助。”积极为川军提供帮助。
但他为汉军提供帮助的行为,却在无意间给自己埋下了风险。
1923年十一月,扎什伦布寺的几个官员被骗去拉萨,等到他们刚刚进入拉萨,却被藏军拦下不由分说的投入了大狱中,侥幸逃脱的随从马不停蹄地跑回扎什伦布寺汇报。班禅顿感危险,为保自身安危,他只好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
九世班禅这一点颠沛流离,就是十几年。此后,九世班禅竟未能重回西藏,这是为何呢?
至死未归,饮恨长眠1933年11月17日,十三世达赖于拉萨病逝,一时之间,西藏地区出现了权利真空的情况,这对滞留内地多年的九世班禅来说,正是重回西藏的好机会,于是1935年,九世班禅向中央政府请命,希望能成立西陲宣化使公署,方便自己重回西藏和处理地区藏事问题。
九世班禅滞留内地时,不但广为宣传佛法,更是十分支持国民政府的统治,是以,班禅回藏,国民政府十分支持,然而,西藏政府和英国人却对九世班禅重回西藏的行为十分不满,主要问题有三点,分别是武器问题、路线问题和影响问题。
第一点,武器问题,这是西藏政府最关心也最阻挠的一个问题。
也许是预感到自己未来有机会重返西藏,也也许是为了自保,九世班禅自来到内地后,便一直在秘密积蓄武器装备。1929年,他接受了阎锡山所赠与的1000枝步枪和少许手榴弹机枪,此后多年,他又自行购买了几千只步枪和数万发子弹,得知此事的十三世达赖为此还曾向国民政府讨伐过他,而这些枪支弹药,也让西藏政府极为忌惮。
听闻九世班禅将要携带大量枪支弹药回归西藏。西藏政府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他们向国民政府控诉:“班禅既无管理地方之权,又无维护地区治安之需要”,何以需要储备如此多的军事物资,他们请求中央政府,将九世班禅所购之军火“没收查处”,并将班禅安置在北京。国民政府并不理会西藏政府的要求。过去,西藏因为地方偏远,政府总是难以管辖,如今,正好可以借班禅回藏的机会加强自己的管理,国民政府正求之不得。西藏政府眼看国民政府支持班禅回藏,又想出了另外的借口。
他们借班禅“由青入藏,则随带卫队,恐启人民惊疑,致使误会,所请取道青海,绝对不能赞成。”的借口,拒绝让班禅从青海回藏。
对于西藏政府的这番说辞,国民政府也不认为是什么大问题。蒙藏委员会的石青阳委员长向蒋介石呈递了《西藏悬案解决之方案》一文,其他国民党相关人士也在多方奔走,一起助力让班禅回藏。
与此同时,九世班禅也适时地做好了准备。1935年5月14日,九世班禅入住青海塔尔寺,静待国民政府准备好随行队伍后一起重归故里,然而就在12月临行前,最大的阻力出现了。12月,英国通过外交渠道恫吓国民政府,他们声称“班禅回藏不得携带军队”,“中国不得向外部派遣军队”,让国民政府三思而后行。
此前,英国人妄图拉拢班禅而遭到拒绝,如果班禅重回西藏,则会将国民政府的影响力一并带回,那英国原本对西藏的统治力量力量将会受到影响,为此,英国人不遗余力的阻止九世班禅重回西藏。
西藏政府本就不希望班禅回去,见英国人“冲”在前面,他们也一改往日允许的态度,开始拒绝让班禅回藏。
等待了2年后,班禅终于忍耐不住,去到了青海与西藏交接的拉休寺,准备从这里返回西藏。然而时值中日战争时期,国内局势动荡,英国人也在西藏大力扶持西藏政府,未免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国民政府决定让班禅“暂缓入藏”,九世班禅顾全大局“虽然我自己很想回到西藏,但是还是会尊重中央政府的意思。”最终放弃了回藏的计划。
时年8月,班禅无奈从拉休寺回到结古寺,然而回结古寺不久后,其身体就逐渐出现了疼痛,且病痛一发不可收拾,当年12月1月,九世班禅圆寂于青海玉树结古寺内,享年53岁。
结语回顾九世班禅一生,既充满民族大义、爱国情怀,又满溢远离故土之遗憾。离家十几载,终难重回故里,其临终遗嘱里,还留有“为拥护中央,宣传佛教,促成五族团结,共保国运昌隆......”等文字,真真将爱国情怀贯彻到了一生中。
听闻九世班禅圆寂,国民政府也大为震惊,于当年的12月23日追封其为“护国宣化广慧圆觉大师”,于此,也算是肯定和祭奠九世班禅一生为国为民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