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朝文官制度治理之得失及其启示
创始人
2025-06-04 18:03:31
0

宋朝从公元960年建国,到公元1279年灭亡,历经319年,虽然不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但是留给世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多个方面。

一方面是因为宋朝被外敌入侵而分为北宋和南宋,另一方面的印象是宋朝大多数时候是遭受军事上的失败,还有一个印象就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的朝代。

其实人们对宋朝印象最深的还是军事上的“弱”,而这个原因主要是源于宋朝一直奉行的“重文轻武”,所以宋朝形成一种文官制度治理国家的现象,今天就是简单分析一下宋朝文官制度治理的得失及其启示!

文官制度让宋朝赢得了什么

1,赢得天下大部分读书人的支持

众所周知,自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崛起,此后中国古代2000多年,“士人”即是“读书人”,读书人在中国王朝的治国理政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能够得到大部分读书人的认可和支持,是宋朝文官制度最大的收获之一。

宋朝的文官制度是建立在“重文轻武”的国策之上,宋朝的统治者因为害怕武官形成威胁政局的存在,毕竟宋太祖赵匡胤就是掌握兵权而通过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所谓文官制度,即是针对读书人量身定做的官僚体制,既然赵家皇族如此给天下读书人面子,那么天下的读书人不可能去装清高不接受,只会举双手赞成,并且是五体投地的支持!

2,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人才

“士人”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唐朝时期,已经成为一个固化的社会阶层,这个士族阶层在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有着威胁皇权的能量,直到武则天时期士族阶层被打破一个缺口,但是真正被彻底打倒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朱温和李振对士族门阀的大肆屠戮,让士族门阀对朝局的影响彻底消失。

等宋朝建立,赵家皇族支持天下读书人从政,无论什么出身只要通过科举考试都能上位,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走上朝廷重臣的位置,不再只是士族门阀的垄断。

如此一来,宋朝遴选人才真的是面向天下读书人,很难再埋没一个有能力的读书人,而且根据史书记载,宋朝皇帝明确规定凡是官宦人家的子弟考科举,即使通过之后还要复试,而平民百姓家的通过科举即可被朝廷录用,这样避免真正有才之人被官宦人家所坑害。

3,让宋朝的整体朝局稳定发展

宋朝因为文官制度让自己在军事方面没有太大的成就,反而处处受辱,而且还要赔钱买卖和平,但是对宋朝的朝局稳定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首先,古代的文官和武官有着很多区别,文官做事情会讲究一个“礼”字,简单来讲就是文官如果想着造反会照给自己找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武官若是造反未必会在意这些表面文章。

其次,因为宋朝皇家对文官的重视,让文官们对赵氏皇族忠心耿耿,即使有人想着图谋不轨,也很难聚集一个造反的集团。

其三,读书人终究是手无缚鸡之力,而且很多读书人也没有打仗的本事,即使掌握军权也不似武将能在军队建立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很难对宋朝发起真正的威胁。这个也是宋朝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根本原因。

4,为宋朝的教育事业提供有利的环境

宋朝不仅经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巅峰,还有教育发展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巅峰,在宋朝以前普通人读书并不是很方便,只有贵族、富商巨贾才容易读书。

但是在宋朝,因为文官制度的建立,所以一个人若想读书,可以选择的方式都有很多种,例如孩童读书有专门的“蒙学”,而且这种“蒙学”普及到了宋朝的乡村里,是私塾中特别常见的启蒙教育。

又例如不仅私人办学兴盛,官府办学一样发达,而且非常规范化和流程化,从中央的国子监、太学,到地方是府学、州学、县学,例如宋朝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曾在苏州办过“府学”。

同时宋朝的教育也有着详细的分科,例如武学、医学、律学、算学等,这些都表明宋朝的教育非常的发达。因而才造就宋词的盛况,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

文官制度使宋朝失去了什么

1,失去对外的军事威慑力

既然是文官制度,又有着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宋朝对于武将的打压,是历朝历代最狠的王朝,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

皇帝明确的表态自己信任文官,在任命朝廷中央的官员时,只会选择文官,武将基本上不可能。

军队的长官多数是文人出身,甚至是有文化的太监,但是就很少是武将,即使在战争阶段,需要武将出马,宋朝皇帝还会在武将身边安排文官作为掣肘,这些文官在关键时刻总会拖军事行动的后腿,甚至直接让军队全军覆没。

宋朝的文官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境或耻辱,都是强调和平解决问题,不是赔款就是服软,总之不能动刀动枪,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有些时候需要体现国家尊严的时刻,还是被文官集团所阻碍。加上宋朝本身的军事实力就很弱,再面对外部入侵是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2,导致宋朝的官僚问题层出不穷

宋朝为了体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意思,对于文官的任用也是没有过多节制,但是宋朝皇帝又害怕文人势力坐大,威胁皇权统治,所以对于很多官职都会安排一个掣肘的角色,等于安排一个正位官职就要再安排一个副手去牵制对方,这让宋朝的官场多出很多官位。

当多出很多官位之后,不仅是影响政令的执行和管制,还会让宋朝的财政出现重要危机,毕竟多一个官职就是多出一份工资的消耗。

因此宋朝不仅对武官打压,对文官也是想尽办法去制衡,例如宋朝设立五军都督府和枢密院,分别掌管统兵权和调兵权,但是最终的兵令之权却是在兵部手里;例如朝廷财政大权由三司分管,这样做导致贪污腐败的问题更多;

例如宰相的权力被很多人瓜分,这样的做法容易导致宰相权威不够,政令无法有效地执行到位,直接影响朝廷的正常发展。因此,宋朝的文官制度看似杜绝了武将造反的可能,但是文官慢慢拖垮朝廷的隐患同样极为严重。

3,导致地方没有实际治理能力

宋朝看似分权给天下文官,但是又想尽手段把权力集中在朝廷中央,这种集中是把军事、财政等直接影响地方治理的权力全部收归中央,当地方遇到天灾人祸时,没有能力去及时的挽救,只能等待中央的救援。

同时,因为宋朝中央的大包大揽,让地方官员形成依赖性,相当于是一个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孩子官”,如此可笑的现象,使宋朝地方官府的治理能力极为低下,严重危害宋朝皇室的统治。

宋朝文官制度的启示

其实宋朝的文官制度的启示,多的就在此不赘述了,只说一点,即最大的启示是任何事情不能矫枉过正!

矫枉过正的字面意思是说把弯曲的东西扭直,但是扭的过度就超过了预定的限度,导致弯向另一方;主要就是用来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宋朝害怕武将势力坐大而造反,所以避免这种情况而大力扶持文官集团,但是正因为宋朝皇族的害怕,所以过分地抑制武将,从而导致宋朝本来很好的一个举措,反而变成危害宋朝的一个事情。

因此虽然宋朝延续319年,而且经济极为发达,但是底层老百姓的苦难史并不比其他朝代要轻;因为宋朝对文官集团的过度扶持,就需要花费大量的银钱,也因为这个原因宋朝还要向外邦进行“岁币”,这些方面的财富来源都是普通老百姓。

因此,宋朝的文官制度告诉世人事情都不能矫枉过正,否则适得其反,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综上所述,其实宋朝的文官制度在前期还利大于弊,但是随着王朝的发展,设立的官位越多,文官集团对王朝的危害越来越深,宋朝这个烂摊子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就演变成拖垮宋朝的关键因素。

相关内容

祥源文旅联合体中标嵊州越王...
7月25日晚间,祥源文旅发布《关于公司及子公司与关联方组成联合体投...
2025-07-26 00:40:26
康西哥公司二季度每股亏损0...
来源:环球市场播报 美东时间周五早间,美国健康保险巨头康西哥公司(...
2025-07-26 00:40:18
新三板基础层公司星联智创发...
每经讯,2025年7月25日,新三板基础层公司星联智创(87184...
2025-07-26 00:39:04
中国证监会:简化办理已故投...
人民财讯7月25日电,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简化办理已故投资者小...
2025-07-26 00:38:21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再升级
7月25日,中国证监会就修订后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向社会公开征求...
2025-07-26 00:38:21
原创 ...
19世纪中期,一直渴望打开中国贸易大门的英国终于忍不住率先发起战争...
2025-07-26 00:34:13
原创 ...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王嬴政称“始皇帝”,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共诞...
2025-07-26 00:34:04
文明的坐标丨古DNA研究揭...
  曾自制过酸奶的人对“开菲尔菌种”并不陌生,该菌种还可以用来发酵...
2025-07-26 00:33:48

热门资讯

原创 北...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一直是褒贬不一的朝代。这是因为,在宋朝的历史上,一直文盛武衰。在这种情况下,错不在...
原创 中... 如果问你中国历史上哪位君主治理国家属于“前暗后明”的类型,你能想起谁呢?说实话这个问题有点偏冷,因为...
原创 不... 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可谓是闻名天下。 然而,幼儿的时候李世民并不是一个出众的小宝宝,甚至还有些口...
原创 在...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变得越发便捷,我们只需搭一趟飞机、高铁,几个小时便可抵达千里之外。然而在古代,这样...
原创 清... 在清朝时期,朝廷封爵分为皇室爵位、蒙古贵族爵位、外臣功勋爵位,镇国公和辅国公这两个爵位在清朝算是皇室...
原创 1... 清朝历史上,被降级的妃子不少,但被降为奴隶的却不多,道光朝便有两位,分别是睦答应与曼常在,咸丰朝也有...
原创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长城起始于战国时期,由秦...
原创 价... 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 在全球化的时代,决定你是谁的不是血统、民族和国家,而是思维...
原创 穿...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的王朝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够建立,而这一代价必须要带着血腥的屠杀,只有极少的...
原创 诸... 话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历史上,没有哪位名将、谋士不曾犯下过错,韩信战无不胜,用兵之法高深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