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混乱,民不聊生。桓、灵帝时宦官横行,十常侍之乱更是愈演愈烈,导致中央政权对地方州郡的把控逐步丧失,各地方官僚逐渐做大。初平元年(190年)诸侯征讨董卓时更达到十八家之多,这还只是很有势力的大军阀,若再加上全国各地的小军阀,更是数不胜数。
这十八路诸侯有:有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这当中要属背景强大的,非袁绍不可,实力也非同一般,不然众诸侯不会推举他成为盟主。那么袁绍到底有多强大的背景呢?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的儿子。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注意这个“四世三公”,在《三国志·魏志·袁绍传》中记载:汉代袁安在汉章帝刘炟时为司徒,儿子袁敞为司空,孙子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称“四世三公”。这可以看出袁绍已经祖祖辈辈就成为了东汉帝国的高层人物,除了三公本身的强大外,这得有多少的门生故吏,所以这就给袁绍提供了强大的关系网,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点。 那“四世三公”到底代表着多么强大的背景呢?三公起源于周代。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早在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三公为古官名,其说法各异。《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称呼,辅佐天子。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礼记》:“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又《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德韶者居之);“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地,是为三公”(才高者居之);或说“丞相主民、太尉主军、御史大夫主法”(德才兼备者居之)。据杜佑的《通典》记载:“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这已经很明白的告诉我们三公的地位有多么的高大上。更别说是四代人都在承袭这禄位,这是很罕见的,不得不说,袁绍及其袁术出身真是相当的不错。在后来的军阀生涯中,袁绍出任渤海太守,励精图治,先后占据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地区,统一河北地区,交好北方少数民族,势力达到顶点。不过在《三国演义》当中,袁绍本人形象刻画的却有着譬如刚愎自用,唯亲是用,用亲不用贤等致命缺点。最终在建安五年(200年),与曹操之间发动官渡之战,因输在格局兵败于曹操。 于建安七年(202年),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于家中。一带枭雄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