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6年10月份,前秦朝“村长”刘邦接受了秦三世嬴子婴的投降,带着自己的草根班子进入了秦朝的首都,他梦寐以求的咸阳城。
咸阳的繁华、秦王的称臣,让这个前秦“村长”有点飘了。
秦朝阿房宫
他住进了阿房宫,开始享用曾经的各地给秦王的贡品,大有准备彻彻底底享受一番的意思。
幸好,刘邦的团队没有跟着他一起”飘“,张良等人劝他说,”老大,现在还不是享受的时候啊!“
幸好,刘邦是个明事理、听人劝的老大。被一语点醒的刘邦下令封存秦王的各处宫殿,自己带着军队去城外,一个叫“霸上”的地方驻扎。
离开咸阳的时候,刘邦的“后勤部长”——萧何留了个“心眼儿”,他把秦朝朝廷统计的人口户籍资料、土地丈量资料等等,全部打包带走了。这些资料给刘邦统治关中带来了很大帮助,不得不说,萧何着实是国家治理的天才,而刘邦是“用人”的天才。
驻军霸上的刘邦,在萧何的建议下,废除了当时给关中人民带来苦难的秦法。将所有法律简化为三个罪名:“杀人的处死,伤人的要判刑,盗窃的也要判刑(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称“约法三章”。同时,刘邦还决定让秦朝原各级官吏仍然担任原职务不变,按“约法三章”治理国家。
刘邦的“约法三章”给长期被秦国高压的“关中父老”松了绑,但同时也保证了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消除了“无法无天”、盗贼四起的可能。
关中父老箪食壶浆,慰问刘邦的军队,都想让刘邦当秦王,甚至”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关中父老的支持,让刘邦做了另外一个决定:屯军函谷关。但这个决定激化了他和项羽的矛盾。
刘邦的军队拒绝让项羽入关,这让项羽以为刘邦想要独占关中(当然,刘邦确实是这么想的)。于是项羽命令军队叩关攻打,很快击溃了刘邦派到函谷关的守军。
接着,项羽驻扎戏水,与驻军霸上的刘邦主力隔河相望,进而引出了大名鼎鼎的“鸿门宴”
这场宴会上,刘邦把姿态放得很低。
他说:”我和将军您一起起兵反秦,您在黄河以南作战,我在黄河以北征讨,我确实没想到我能先攻破关中。秦国富饶,但我觉得我不配占有这些,所以我把秦国宫室、财宝封存起来,专门等着将军您来接手。您为什么听信小人之言,要对我兵戎相见呢?“
项羽听后,很受用,刘邦低下的姿态则让他很放心。他说:“都是些小人进谗言,我是不会信的,我只是请你吃饭而已。”
项羽的谋士范增见项羽杀心渐弱,于是安排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这个时候,刘邦的亲家项伯站了出来,一起舞剑,借机保护刘邦。但杀人容易,保人难,刘邦的情况还是越来越危险。
张良见状,赶紧来到帐外,通知猛将樊哙。
樊哙原本是沛县的一个屠户,刘邦还没发迹的时候,他就和刘邦交往密切。他取了吕后的妹妹吕媭,和刘邦是连襟。
一听刘邦有难,樊哙拿着剑和盾牌就冲了进去。
他怒目圆睁地说:“秦王好杀人,唯恐杀不完人,所以天下人都背离了秦王。
我们一起反秦,楚王和诸将约定,谁先击败秦军进入咸阳,就当关中王。现在沛公先击败秦军,却没有动秦国宫室财物,而且把军队撤到霸上,就是专等大王您!他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是怕有小人作乱!大王听信小人谗言,准备杀害沛公这样的大功臣,这就是走秦朝的老路!我认为像大王这样明智的人不会这样做。”
樊哙和刘邦的说辞一致,又有理有节,项羽自然无言以对。
紧接着,刘邦借口上厕所跑了出来。他想走,又怕项羽怪罪。又是樊哙说:“成大事的人不拘小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告什么辞,走就是了。”
后来,项羽进入咸阳,杀死了已经投降的秦三世嬴子婴,将包括阿房宫在内的秦朝宫殿付之一炬。史书记载,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
刘项二人的做法,深深地烙在关中父老的眼里,老秦人的天平继续向着刘邦一侧倾斜。
秦已灭,接下来该论功行赏,重分天下了。
作为旧楚国将军的后代,项羽并没有在秦朝任职,并没有见识过大一统郡县制的力量。和刘邦不一样,他并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他对世界的认知,停留在先秦的分封时代。
然而,即便采取的是分封制,项羽的“分封”却并没有让大部分人满意。
《史记》说:“项羽为天下宰,不平。”
项羽尊楚王熊心为”义帝“,自封西楚霸王,然后在天下各地分封了18个王。
他把自己那些没有什么功劳的亲戚分封到了军事重地和富裕的地方。
那些关系和项羽疏远的,拥有战功的义军将领,各地树大根深的原六国贵族都没有得到本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
比如刘邦,并没有得到约定的“关中王”,而是被项羽封在了秦朝的“汉中郡”,称“汉王”。
项羽离开关中,返回家乡彭城。他回到彭城后借口说帝王一定要住在河上游,让义帝迁居到上游的郴县,结果在半路令人杀掉义帝。
项羽得逞一时之快,却给天下诸侯讨伐他创造了一个极其正当且正义的理由。
刘、项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喜欢我的文章,记得点赞关注哟~
我是爱历史的Girl,每天和你一起读有温度的历史~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