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1941年10月16日。
德军装甲部队迅速地朝首都推进,政府部门紧接着便展开了紧急撤离的行动。在克里姆林宫那间办公室内,斯大林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挂在墙上的作战地图。依据档案记载,当他的幕僚提出撤离建议之时,他仅仅简单地回应了一句:“莫斯科便是最后的防线。”
这个决定,犹如历史的转折点。
《斯大林战时日记》详细记载了这位领袖的日常工作情况战争爆发之后,他每天的工作时长超过18小时,并且常常是在凌晨3点过后才会停下休息。美国历史学家戴维·雷诺兹在《克里姆林宫档案解密》里写道:“即便处于最为危急的时刻,斯大林依旧维持着令人惊叹的专注力以及判断力。”
不过斯大林的战前决策,曾给苏联带来沉重的代价。莫斯科军事档案馆的记录显示,1937年到1938年大清洗运动那段时间,红军有3名元帅中的2名损失了,15名军长中有13名损失了,还有9名海军上将里的8名也损失了。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理查德·派普斯指明:“这场清洗,几乎摧毁了红军的指挥系统。”这起惨烈的事件对苏联的军事准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德军发起“巴巴罗萨”行动的时候,红军的指挥能力显得相当不足了。
不过在工业化建设这个范畴内,斯大林呈现出了极其敏锐的长远目光。按照苏联国家档案馆所作的统计来讲,从1928年到1941年这段时期,苏联构建起了9000多个大型工业项目。其中1360个工厂建在乌拉尔山以东,这个决策在战时证明价值重大。剑桥大学经济史专家阿兰·米尔沃德评价:“这是一场痛苦但必要的工业革命。这些工厂给后面的战争生产打下了牢固根基,让苏联可以在战争刚开始那会儿快速恢复工业方面的能力。
战争爆发以后,斯大林的决策能力就充分体现出来了。1941年7月,在短短24小时这么短的时间里,他迅速制定了1523家重要工厂的迁移计划。按照普林斯顿大学档案研究员马克·哈里森给出的数据,在仅仅三个月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中,这些工厂就在新的地点重新开始了生产,创造了工业史上的一个大奇迹。这些举措,不但挽回了苏联的工业生产水平,还为后续的反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不过战争刚刚爆发之际,斯大林的固执引发了极为严重的错误。著名军事史学家安东尼·比弗在《斯大林格勒》这部书中提及,1942年5月的哈尔科夫战役里,斯大林坚决要求发动进攻,结果苏军伤亡人数达惊人的24万,其中包含3个集团军的主要力量。此决定既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员损失,又使苏军在后续战斗中陷入极为艰难的处境。
要是换成别的领导人去指挥这场战争,那最后的结果会是啥样呢?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罗伯特·塞维斯的研究显示,要是由托洛茨基来领导,可能会运用更灵活的军事战略。不过他所秉持的“世界革命”这一想法,有几率会对战争时期的外交造成影响。而布哈林的温和经济路线,根据经济学家雅罗斯拉夫·科尔奈的计算,可能使苏联工业化进程延缓5-10年。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到,苏联在战争中的表现和胜利的可能性。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史蒂芬·怀特卡夫特指出:“制度资源与领导力这三者,缺一不可。”档案显示,苏联拥有2.17亿人口,2240万平方公里国土,加上美国提供的114亿美元租借物资,这些都是胜利的关键因素。在关键时刻,这些资源为苏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其能够抵御德军的侵略。
历史从不会重演,不过总会给人以启示。正如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斯蒂芬·科特金所言:“领袖个人的作用,始终要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中来加以评价。”在这一过程里,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国家怎样在危机当中去寻找生存之道,与此同时也能看到领导者在关键的时刻所作出的艰难抉择。
斯大林时代已经远去,但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思考仍在继续:在重大历史关头,领袖制度与命运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个人意志与历史进程,又该如何取舍?
思考问题:
如何评价个人因素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制度性因素与领导人个人能力,哪个对战争胜利更为重要?
如何从历史经验中总结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参考文献:
《斯大林战时日记》(苏联国家档案馆,1995年解密)
戴维·雷诺兹《克里姆林宫档案解密》(2008)
安东尼·比弗《斯大林格勒》(2012)
史蒂芬·科特金《苏联与二战》(2015)
延伸阅读:
1.《领袖决策与历史转折》
2.《制度变革与战争胜负》
3.《大国兴衰的历史逻辑》
声明本文基于历史档案与学术研究成果,其中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个别数据可能因统计口径差异存在误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