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联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三国志·武帝纪》
《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这样一件事,公元188年,时任冀州刺史王芬,与许攸、周旌等人联合密谋废掉汉灵帝。王芬等人想要曹操一起参与,曹操认为他们很难成功,意正言辞地拒绝了,果然王芬失败自杀。
王芬是谁王芬,字文祖,东平寿张人。汉末宦官与士人官僚相互争斗,公元166年牢修诬告李膺等大臣结党营私。汉桓帝震怒下,发动了著名的“党锢之祸”,王芬有大名于天下,与张邈等共列“八厨”,厨者,称赞的就是那些能以家财救济世人的名士,亦在废锢之列。
168年清流领袖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失败被杀害。169年汉灵帝掀起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大肆杀害天下豪杰和儒学行义之人,王芬不得不再度流亡藏匿,前后禁锢长达十九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为了尽快平息叛乱,在皇甫嵩的建议下,汉灵帝解除党锢,一大批忠正之臣重新被起用,王芬也被任命为冀州刺史。王芬到冀州后收纳流民,安抚叛乱,治军理政,很快使冀州安定下来。在州四年,民生富饶。
通过王芬的履历可以看出,王芬是东汉末年的党人、名士,而且资格较老,与刘表、张邈都是同道中人。作为“八厨”之一,王芬前后被禁锢长达十九年,所以他对宦官集团,甚至是对宠幸宦官的汉灵帝有着深深的敌意,这就是王芬为何会密谋废掉汉灵帝的根源。政变的始末、参与者
《九州春秋》详细记载了王芬政变的始末。187年,故太傅陈蕃之子陈逸和著名术士青州平原人襄楷都到王芬府上做客,襄楷对两人说:“天象显示不利于宦官,黄门、常侍这回真的要被灭族了。”陈逸大喜。王芬也高兴地说:“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愿意为天下人驱除他们。”
于是与南阳人许攸、沛国人周旌等人相互交结谋划,连接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为帝。他们计划趁汉灵帝北巡河间故宅时(汉灵帝登基前为河间王),以黑山贼攻劫郡县为借口起兵,废掉汉灵帝,迎立合肥侯,诛除宦官集团。 我们来分析一下:陈逸是陈藩之子,当年陈藩就是死于宦官之手,所以有充分发动政变的动机;术士襄楷,同样站在宦官的对立面,曾经上书汉桓帝为士人求情,指责宦官,后因言辞激烈被汉桓帝处罚;许攸与袁绍、曹操都是好友,也是当世的名士;周旌事迹不详。为了壮大己方力量,他们还秘密联络了曹操、华歆、陶丘洪等名士豪杰。从籍贯来看华歆与陶丘洪,均是青州平原人,与襄楷同郡,大概率是襄楷负责拉拢这两人;周旌是沛国人,与曹操同郡,可能是负责联络曹操,也有可能许攸负责联系,因为当时曹操辞官在家。
曹操义正词严地表示“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认为他们的时机和条件都不成熟,肯定会失败的;《华歆传》则记载华歆拒绝参与叛乱,还劝阻陶丘洪参与此事。汉灵帝准备北巡,结果太史上言“当有阴谋,不宜北行”。于是敕命王芬罢兵,征召他入京,王芬非常恐惧,于是自杀,许攸等人逃亡。王芬之谋的影响
王芬区区一个冀州刺史,居然就敢密谋废立皇帝,一方面说明汉灵帝实在昏庸无道,过于宠信宦官,激起了士人集团的极大不满;另一方面说明,黄巾起义后,地方州郡长官,权力迅速扩张,有了军权,能够和朝廷抗衡了。
还有一个例子,也能说明当时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188年朝廷征董卓为少府,董卓不肯受命,上书推辞:“我下属的湟中义从、匈奴士兵都来拦住我的车,苦求我不要抛弃他们,我制止不了他们,只能留下来宽慰他们,如果有情况有变我再向朝廷汇报。”朝廷也无可奈何,十分担忧。董卓当时已经拥兵自重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提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二帝”,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期间,昏庸无道,宠信宦官,禁锢党人,整个国家陷入了巨大的斗争;地方上宦官亲信横征暴敛,官吏贪污腐败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的爆发更是沉重的打击了帝国的元气。
王芬死后一年,汉灵帝驾崩,董卓趁乱入京掌控朝政,废立皇帝,袁绍、曹操等人逃出洛阳,起兵讨伐董卓。各方诸侯趁机起兵,或参加联军,或观望时事,天下自此陷入大乱。王芬之谋,其实就是东汉即将分崩离析的预兆。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