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年,曹操决心把秩序混乱的邺城治理好,可他千挑万选的邺城县令,竟是个5年都不能留头发的囚徒。
之后,曹操还非常自信地说道:这个囚徒一到邺城赴任,那些关系硬、背景大的人,都不敢胡作非为了!
这个被曹操选中的,5年不能留头发的囚徒,到底是谁呢?他被曹操破格提拔,到底凭的是什么呢?
杨沛,字孔渠,陕西临潼人。东汉末年,任新郑县令。
在汉献帝刘协经历董卓、李傕之乱后。东汉的局面更加混乱,这时,势力崛起的曹操,决定迎天子于许都。
可当时因为连年的战乱与灾荒,许多地方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包括汉献帝刘协,和许多王公大臣,都在为吃饱肚子而着急。
当时曹操想迎献帝于许都,可他没有一点存粮,自己的兵马吃饱肚子都很难,若将天子和王公大臣都迎入许都,怎么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呢?
关键时刻,杨沛送给曹操大量的干椹、野豆,有了这些食物,曹操终于可以迎献帝于许都。
杨沛所存储的食物,究竟从何而来呢?
原来,杨沛自担任新郑县令后,看到连年战乱,饿浮遍野的情况,便率领新郑百姓,大量的储藏桑椹、野豆等可以充饥的食物。
几年下来,新郑百姓不但可以填饱肚子,还储存了大量的干椹、野豆。
因此在曹操迎奉天子时,杨沛把这些储存物资,全部献了出来。
曹操逐步掌权后,调杨沛任长社令。
当时,曹洪有个亲戚在长社胡作非为,不服从法令。
杨沛调查清楚后,直接就将那人抓住打断脚,打断脚之后觉得处理得还是太轻,因此又将他处斩。
曹洪是曹操的从弟,曹操有一次在战场上,被敌军追赶时,战马不幸被射死。
这时,曹洪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值此生死关头,曹操问弟弟曹洪:把你的战马让给我,敌人追来你怎么办?
曹洪慷慨答道:天下可以没有曹洪,但不能没有兄长您啊!
之后,曹洪让曹操骑上自己的战马,而曹洪硬是靠步行,保护曹操突出重围。
曹洪对于曹操,不仅是兄弟,更是救命恩人。
杨沛秉公执法、不计后果的得罪了曹洪,难道就不怕有一天,曹洪怂恿曹操找他的茬儿吗?
可以说,曹操若找杨沛的茬儿,杨沛的日子就真不好过了。
不过,杨沛考虑的只是秉公执法,至于人情世故、个人未来,他一概不考虑。
亏得枭雄曹操是个明白人,得知杨沛斩杀曹洪的犯法亲戚后,不但没有责备他,还夸他:有才能、敢断事!
试想,此事若放在曹丕身上,秉公执法的杨沛别说受表扬,性命能否保住,恐怕都不好说。
后来,杨沛又相继担任过九江、东平、乐安等地的太守。
之后,因别人犯法,杨沛被连坐,判了五年髡刑。
髡刑就是将犯人的头发、胡须全部剃掉,这种刑罚实施时,犯人虽不疼不痒,但自尊心会受到伤害。
后来,曹操在一次出征时,得知邺城的治安相当混乱,为了治理好邺城,曹操决定选一个能够严格执法、不畏强权的人,担任邺城县令。
可选来选去,曹操选中了当时还被剃了大光头的杨沛。
当曹操召见杨沛,问他如何治理邺城时,被剃光头、身着囚服的杨沛,说了八个字: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曹操听后大喜,当即向众人说道:我相信从此以后,邺城谁也不敢违法犯纪了。
确实,一个连曹洪的亲戚都敢斩的杨沛,怎么会治不好邺城。
杨沛上任前,曹操赐给他十多名随从,绢丝百匹,以此鼓励他好好工作。
在得知杨沛要任邺城令时,曹洪、刘勋等曹操的心腹重臣,纷纷派人快马加鞭地通知邺城的亲戚子弟:都把尾巴夹起来,若真惹出事来,谁也保不住你的命!
杨沛担任邺城令后,邺城就再无混乱不堪的局面了。
几年后,杨沛因工作突出,被晋封为护羌都尉。
211年,曹操与马超作战时,杨沛随军出征。
当时,杨沛在孟津负责大军渡河一事,在曹操已渡过河后,一个小黄门因慌乱,忘记携带曹操的车驾渡河。
因此小黄门返回河边,让小吏给他安排一条船,他乘船过去,再把曹操的车架渡过来。
可是小吏因为未得杨沛命令,不敢随便派船。
因此,小吏和小黄门争吵起来。
杨沛闻讯赶来,先问小黄门:你渡河有丞相(曹操)的文书吗?
小黄门答道:没有!
杨沛当即大怒:没文书就要渡河,万一你是私自逃跑怎么办?
说罢,杨沛便令人将小黄门暴揍一顿,暴揍完了还要施以杖刑。
小黄门见形势不好,吓得抱头鼠窜。
之后,小黄门向曹操反映此事,还说杨沛眼里没有丞相。
明白事理的曹操听后,并未迁怒于杨沛,而是斥责小黄门:你能保住命就是万幸了,杨沛执法一向不避权贵,谁让你犯到他手里!
此事过后,杨沛更是声名大震,后来,曹操又任命他为京兆尹。
在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过于正直、且得罪过许多人的杨沛,不再得到重用。
后来,杨沛退休回家,竟然没有一点财产,因经济困难,他只得借住在侄子家养病,且养病期间,连个贴身奴婢都没有。
这一切,都因杨沛在朝任职时,性格太过耿直,又经常得罪权贵,且从未考虑过自己的未来该怎么办?
杨沛的身体渐渐康复后,他开了二亩荒田,又在荒田上搭建棚子,作为自己的住所。
因为经济困难,杨沛的妻子、孩子都跟着他受苦。
杨沛去世后,家里连办理他后事的钱都拿不出来,是亲朋好友,以及杨沛的一些老部下,凑了些钱,才把他妥善安葬。
杨沛作为一名退休大臣,单从经济上来说,他很失败,但从名节上来说,他无愧于心。
像他这种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不考虑个人前途的大臣,不正是百姓所需要的吗?杨沛身上的浩然正气,不正是那个时代的大臣们,应当学习的吗?
素材来源:三国志。
#真知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