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52岁的皇太极突然病逝于盛京后宫。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太子,所以他突然去世后皇位的继承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王室内部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其中,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是皇位的主要竞争者。但两人势均力敌,针锋相对,甚至尖锐对立,局势紧张。为防止新建立的清朝分崩离析,大贝勒代善出面斡旋,最终选择皇太极九子福临继位为皇帝,却立多尔衮和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让双为辅王。协助处理政务。
顺治即位后,多尔衮逐渐掌握了最高权力。顺治四年,多尔衮以罗直罪名处死豪格。顺治五年,借口罢免济尔哈朗辅政之职。多尔衮独掌朝政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失去对手独掌大权的多尔衮为何不发动政变推翻当时10岁的顺治皇帝,自己登基?难道真的是因为多尔衮没有儿子,又在松金之战中受伤,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无法继承皇位,放弃了篡位?
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为了消灭关外明朝最后的强大势力,皇太极任命多尔衮为前线总督,发动松金战争。然而战争初期,战局并不顺利,多尔衮毫不犹豫亲自冲锋陷阵。他在战斗中受伤,失去了生育能力。此后,仅据史料记载,多尔衮就有可查姓名的妻妾多达10人,再也没有生育过孩子。唯一的女儿也出生于公元1638年,松金之战之前。
目前尚无史料可考多尔衮是否因为松津之战受伤而失去了生育能力,但小编认为,这并不是多尔衮放弃篡位称帝的原因。如果他真的因为无法有继承人而放弃篡位登基,那为什么皇太极死后多尔衮还要争夺皇位呢?所以小编认为具体原因有三个。
1、军事力量不足,篡位条件不充分
八旗中,顺治皇帝拥有正黄旗、镶黄旗;多尔衮拥有刚刚从豪格夺走的正白旗和正蓝旗;多尔衮的弟弟拥有湘白旗。剩下的三位旗主是岱山第七子曼达海,是正红旗的旗主;代善曾孙罗克多,湘红旗主;还有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也就是香兰旗的主人。
戴善作为力荐福临即位的大贝勒,是绝对不会支持多尔衮篡位的政变的。因此,以他的儿子、曾孙为旗主的正弘、边弘两旗,都会站在顺治一边,反对清政权。突变。济尔哈朗与皇太极关系非同一般,又被多尔衮解除了辅政职务,因此他也会站在顺治一边。结果,八旗之中,多尔衮只有三旗可以依靠,而顺治帝却有五旗的实力。军事实力悬殊巨大。多尔衮只会维持独揽大权的现状,不会公然发动政变。
2、代善、济尔哈朗、阿济格等八旗贵族不会同意
顺治五年,努尔哈赤时期轮流执政的“四大贝勒”只剩下代善;参政的“四小贝勒”包括吉尔哈朗、杜多、阿济格。
代善和济尔哈朗的态度已在上文列出,此处不再赘述。作为多尔衮最疼爱的兄弟,多铎一直坚定地站在多尔衮阵营,也一定会支持多尔衮。阿齐格呢?这位与多尔衮、多铎同母异父的大哥,将会如何表现呢?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
顺治六年,阿济格作为长兄,见弟弟多铎也被封为“叔王”,便向多尔衮“封为叔王”,但被多尔衮拒绝了。可见,多尔衮与阿济格的关系并不如与多多的关系好。
据《清史稿》记载,阿济格虽善战,但为人鲁莽,性格粗暴,智慧甚少。面对成为清廷第一任和第二任领导人的多尔衮和多铎,这位大哥更多的是嫉妒和怨恨,所以阿济格不会支持多尔衮的政变。
除多尔衮外,能够影响清政府和满族贵族意见的“八佳丽”只有四人。四人之中,只有一人会支持他,多尔衮绝对不会冒着天下人不认可的风险。
3、多尔衮本身的牺牲精神决定了他不会篡权。
皇太极死后,福临继位看似是由于代善的斡旋,实则是多尔衮权衡利弊后,为清朝的未来做出的政治牺牲。
多尔衮绝对是清朝建立和入关的第一功臣。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综合战场素质在“八佳人”中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也就是说,如果豪格和多尔衮不和,发起军事对峙,多尔衮获胜的几率很大。然而,当时内忧外患的清朝,根本经不起军事内乱。一旦发生内乱,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辛辛苦苦赚来的家财就会被内乱彻底毁掉。
关键时刻,多尔衮选择了退出,让大清王朝的辉煌得以延续。这与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多尔衮不会选择篡位!
你认为手握大权的多尔衮为何没有选择篡位称帝?
如果你是多尔衮,你会如何选择?
欢迎关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