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渡,历史的长河中,帝王们在生死存亡之际往往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司马睿逃往南方,在健康登基后,延续了晋朝100多年的国运。赵构逃往南方,建立的南宋又为宋朝续命将近150年。然而,当大厦将倾之时,崇祯皇帝却没有给他的太子或任何儿子留下逃往南京的机会,最终导致了父子在北京的悲惨结局。
一、政治正确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立国金陵,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前后共五十三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燕京,降南京为留都,南京的政治机构保留并正常运作至崇祯年间。然而,南京虽五脏俱全,却在国家政治中失去了实权。相较于北京中枢机关,南京的政治影响力微乎其微。
成祖之所以放弃金陵,迁都燕京,一方面因为他在燕地扎根数十年,人脉广泛,根基深厚。燕蓟之地是他的立身之本。另一方面,是因为明朝仍面临着最大的外患——蒙古余孽未平。迁都燕京有助于巩固边防。在成祖的战略眼光下,将首都设在边防门户之后,与蒙古高原南缘的边防国门只隔着燕山、军都、西山这三扇天然屏障。成祖将天子视为国度的门房,亲自守护国门,展现了守卫国土的决心。
成祖亲征漠北、英宗北狩土木堡、武宗北巡应州,无不是天子亲自守卫国门的典范。从成祖时期开始,天子守国门的基调就已经奠定。这不仅是一种政治决策,更是一种传统、一种道德制高点。不遵守这个调子,就是不孝,是对祖宗的不敬,是王八蛋,是连祖坟都进不了的罪人。
二、崇祯性格问题
崇祯皇帝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他属于典型的有病找大夫,找不好就杀大夫的类型。他习惯推卸责任,无法承担过失。在崇祯的心理中,始终存在着“我没错,都是你们的错”的想法。这直接导致他与群臣关系糟糕,群臣不敢提建议,也不想分忧给皇帝,因为他们清楚,一旦崇祯心情不好,就会将责任推向他们,生杀大权尽在其手。
南渡一事,崇祯曾考虑过。崇祯十七年正月,他单独召集群臣论政。东宫左中允李明睿告知崇祯,当前是危急存亡之秋,唯有南迁才是可行之举。崇祯当时十分激动,表示自己早就有这个打算,却受制于外朝朝臣不从。他甚至嘱咐李明睿不要公开言论,否则就会杀头。李明睿的后台是当时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是崇祯的得力臂助,也是忠臣之士。
南渡一事的提出正是李邦华的主意,他让李明睿去试探舆论。崇祯心有南渡的打算,但实际上,事情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崇祯之前已经得罪了可以帮助他的人,留下的要么是投机分子,要么是得过且过之人。李邦华这样愿意为崇祯卖命的人并不多。南渡需要内阁点头,否则谁也走不了。于是崇祯找到了内阁首辅陈演,表达了南迁的想法,甚至不需要陈演明确同意,只要不反对就行。然而,陈演在崇祯的请求面前保持沉默,最终只是冷笑两个字:“呵呵”。
三月初一,崇祯再次召集群臣论政。在这一时刻,他向内阁首辅陈演说明自己想南迁,并希望他在朝上表态,哪怕不明确同意,只要不表示反对即可。然而,陈演面对崇祯的请求依然保持沉默。这使得崇祯感到愈发激动,责备陈演不愿帮助国家度过难关。然而,就在此时,一个名叫光时亨的兵科给事中跳出来,指责李邦华歪理邪说,扰乱国本。李明睿为保护老师,辩称南迁是为了挽救国家。然而,光时亨更加激动,称这是要忽悠皇上逃跑,仿佛要再演唐肃宗的故事。崇祯听到这里,一气之下将责任推向李明睿和李邦华,指责他们说些歪风邪气。最终,崇祯下令滚出去,失去了一个拯救国家的良机。
四、群臣们的私心很明显
在这一时期,群臣们的私心愈发显露。内阁对于崇祯南迁与否并不关心,他们只想捞取好名声。南迁困难重重,崇祯活着只会束缚他们的手脚,因此他们更希望崇祯早日死去,这样就能顺理成章地改换门庭。他们心知肚明,即使南迁,也无法逃脱最终被农民军或清军消灭的命运。而如果南迁,必须不停北伐尝试收复失地,而历史上无论是诸葛孔明还是岳飞,北伐的结果都并不理想。
这些文官精英们只是一群文化人,无论换谁做皇帝,他们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南迁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跟随农民军或满清可能会生活得更好一些。他们没有为国家考虑,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崇祯活着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束缚,只有崇祯死了,他们才能顺其自然地改换门庭,过上更加优越的生活。
五、逃亡无望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找来自己的妹夫,驸马都尉巩永固,让他带着太子和永王、定王南渡金陵,延续国祚。然而,事到临头,巩永固已经力不从心,只能将三人送到周奎国舅处避难。崇祯也清楚,三个儿子逃不出北京城。在自己陷入与群臣争斗和生死存亡的困境中,崇祯选择与家人一同被抛弃在北京这座囚笼中,慢慢地走向绝望。
崇祯曾写御诏托付太子给姐夫,京营指挥使朱纯臣。然而,朱纯臣拒绝开门迎贼,太监曹化淳和王相尧则开启城门迎农民军入京。在家中发现无法南渡的情况下,崇祯逼死后妃,杀死女儿后,最终选择自缢而亡。太子朱慈烺在甲申之变时失踪,后来有人冒充太子试图与李自成谈条件,但都被识破。因为太子曾患有特殊疾病,而那些冒充的人却没有符合太子的特点。而永王和定王在外祖周奎家中得以避难。三月二十日,李自成入紫禁城,周奎献出外孙永王和定王,希望能得到善待。
周奎的选择相比于朱纯臣更为明智,他的生存之道在李自成手下过得相对宽裕。而朱纯臣则被杀害。崇祯逃亡的机会已经彻底消失,生死存亡在北京的城墙之内。而他的太子、儿子们也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最终都陷入了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