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7月的一个晚上,毛主席在上海接见了一批文艺界人士。当毛主席对照名单扫视会场,惊喜地发现了罗稷南。罗稷南赶忙上前与毛主席握手,共叙苏区一别之后的想念。
当年罗稷南是蔡廷锴的秘书,曾被派到瑞金与张云逸签订共同反蒋抗日协定,并给苏区带去了一批物资和药品,毛主席特意设宴,感谢罗稷南对苏区给予的帮助。
和罗稷南聊了一阵之后,毛主席兴致勃勃地问他现在怎么样。罗稷南沉思片刻,回答道:
“现在……主席,我常常在琢磨一个问题,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
“鲁迅么……”毛主席动了动身子,爽朗地说道:“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
得到如此严峻的回答,罗稷南心中不禁暗暗吃了一惊,不敢再作声。
毛主席和鲁迅虽然一生都没有见过面,但毛主席却说过:“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毛主席就经常在《新青年》杂志上,阅读鲁迅发表的一些白话小说和杂文。后来毛主席第一次到北京,曾专门跑到鲁迅和周作人同住的院子拜访,可惜那天鲁迅不在家,只见到了周作人。
这件事让毛主席直至晚年都感觉遗憾,那个时候毛主席见过了在北京所有弄新文学的名人,唯独没见过鲁迅。
到了1920年,毛主席在长沙经营文化书社,亲自选进鲁迅的一些作品来卖,自己也从那个时候起,对鲁迅的作品有了较多的印象。
而毛主席和鲁迅真正的相互了解,却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物,冯雪峰。
1933年底,冯雪峰因被叛徒出卖,被迫转移到了中央苏区工作,而那个时候的毛主席因为被迫离开领导岗位,心情抑郁。但听说冯雪峰是从鲁迅身边来的,破例主动找其攀谈。
自此,二人常来常往,不谈别的,只谈鲁迅。毛主席因此对鲁迅其人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了解。
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鲁迅致电中共中央,称共产党的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并表示愿意当一名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的“小兵”。
在鲁迅逝世前的几个月,在《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中,鲁迅一再提到毛主席的名字,为毛主席的抗日主张进行辩护。
1937年,陕北公学举行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活动,毛主席亲自参加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给予了鲁迅极高的评价:“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纪念活动不久,毛主席指示创立鲁迅艺术学院,并在学院成立后,亲笔题写了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
在这一次纪念活动之后,毛主席在接受战地记者采访时说道:“党内外都有优秀的知识分子,鲁迅奋斗一生的精神,与中共并无二致,但鲁迅并非中共党员。像这样的人,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自从毛主席高度全面评价鲁迅后,党内其他领导人也加强了对鲁迅的认识。
张闻天在一次会议报告中,称鲁迅是工人阶级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并多次在文章中引用鲁迅;周恩来多次称鲁迅是革命的硬骨头,在政治上、文学上、为人道德上,都需要我们学习;陈云专门撰文怀念这位共产党人的朋友;陈毅赋诗歌颂鲁迅的高尚品德。
1938年,我国第一次出版《鲁迅全集》,通过地下党组织,《鲁迅全集》辗转送到了陕北根据地,毛主席得到了一套,并一直伴随到毛主席生命的最后一刻。
后来,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用4个“伟大”和9个“最”,对鲁迅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对鲁迅的评价推向了最高峰。
1942年,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当毛主席在会上风趣地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全场响起了掌声和笑声。
在这次讲话中,毛主席5次提到鲁迅,快要结束时,毛主席又以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勉励大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次讲话之后,鲁艺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一大批不朽的传世之作,为革命胜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读鲁迅著作,是毛主席晚年读书生活的重要内容。自从1971年生病以后,毛主席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借助放大镜看陆续地著作。后来视力越来越差,中央办公厅就安排出版社将《鲁迅全集》印成大字本,印好一卷送一卷。
毛主席看这样的大字本看的很快,往往一卷看完,下一卷还没送到,毛主席就经常打趣说:“又‘断炊’了。”
1975年8月,毛主席在读完鲁迅杂文后,颤抖地写下了“吃烂苹果”四个字。这是毛主席逝世前在鲁迅著作中留下的最后一则批注,希望批评家对翻译作品“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
毛主席对于鲁迅的评价,相较于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历史人物,是最多最高的,没有一个人能够与鲁迅相比拟。
对于古代有作为的帝王将相,毛主席都是就某一方面给予肯定和表扬,谈不上全面评价;对于近代的孙中山,毛主席虽然评价很高,但远没有对鲁迅的多和高;对于历代的作家、科学家和发明家,毛主席也仅仅就其专业的某些长处来评价。
唯独对于鲁迅,毛主席不仅有冷静的分析,而且还将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其中,一生没有改变。
在毛主席看来,中国历史上没有人能够企及鲁迅,但毛主席对于鲁迅也有批评。
1933年,毛主席和冯雪峰谈到鲁迅的《阿Q正传》时,说鲁迅对群众力量有估计不足的地方;后来在给周扬的信中,毛主席再次明确提到了这一点,说鲁迅忽略了农民英勇斗争、反抗地主的一面。
在鲁迅的小说中,大多数都在描写农民受到封建主义毒害,很少写到农民英勇斗争的一面。而毛主席是亲身经历,并且领导过农民斗争的,对于农民身上民主正义的一面,毛主席看的比谁都清楚。
所以,对于鲁迅写出阿Q的革命要求这一点,毛主席特别予以好评。
1956年,毛主席在谈到鲁迅不轻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时,批评他在中医和京剧方面的看法不大正确。
在鲁迅的很多文章中,多次讽刺挖苦中医。而对于京剧,鲁迅虽然没有直接评论,但也偶有涉及,对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表演,也多次直接评论,直言看不惯京剧里男扮女装。
总的来说,毛主席对于鲁迅的批评是谨慎的,往往指出其不足后,还要予以谅解。
比如指出鲁迅对中医的看法不正确,又提到了中医医死了鲁迅的父亲;指出鲁迅对京剧的看法不正确,又提到鲁迅对地方戏还是喜欢的;指出鲁迅忽略农民英勇斗争的一面,又提出鲁迅没有经历过农民斗争。
总之,毛主席是站在人民和革命的立场,用维护鲁迅、尊重鲁迅的满腔热情来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