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7年,白起终年,终于在杜邮一地以赐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收到秦王的死令时,白起感到非常吃惊,觉得自己并没有犯下什么罪行。然而,他在沉默片刻后,苦涩地说:“我当然该死。在长平之战中,有数十万赵军投降,我虽采取诡计将其全部埋葬,但这足以让我自认罪有应得。”这番话被一些人解读为忏悔,实际上,其中更多可能是自嘲之意。曾为秦王四方征战的白起最终却以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告终,内心自然难免悲凉。他的自杀并非秦王要他死,更多的是因为他心灰意冷。
白起作为一代名将,一生在沙场上拼杀,为大秦扩张疆土立下了无数战功。即便屠杀数十万人,也出于为秦王、为秦国着想。这样一位为国为王的英雄,在理论上不应该遭受王命,在自己的领地被赐死。但事实上,当时的秦国民众也不能理解这一决定,《史记》中记载:“民众也以白起死非其罪,无不怜之,深表怀。”可见秦人对白起表示同情,因为他们认为白起并没有犯罪。为了纪念白起,甚至为他修建了祠堂专门供奉。 白起的死因引起了人们的疑惑,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秦昭襄王会如此冷酷地要将他处死呢?这其中有几个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首先,白起的性格直率而坚决,这在历史资料中得以印证。长平之战后,秦王派遣白起再度出战,但在面对王命时,白起坚决拒绝,并坦言当下攻打赵国的弊端。这样的拒绝态度,尽管在白起看来是坚守原则,但在秦王看来可能被视为对自己的嘲讽,加深了秦王对他的恨意。白起甚至在战局告急时说:“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番言辞,或许在白起看来是感慨和惋惜,但在秦王看来可能更像是嘲笑。白起这样的直言不讳,使得秦王对他产生更深的不满。 其次,应侯的推波助澜也对白起的命运产生了影响。当时,应侯站出来表示白起对战事的态度并非真心,而是被迫前往,对秦王心存不满。这种说法进一步激发了秦王对白起的不满情绪,最终促使了对白起的决定。应侯的表态使秦王认为白起是对自己不满的,这或许成为了秦王决心处死白起的导火索。 最后,从深层次的国家利益考虑,秦王有可能认为白起的存在会对秦国内外的利益产生威胁。白起曾多次抗命,违背秦国法律,如果秦王宽大处理白起,可能引发国内法度的松懈,秦国的统治秩序可能会受到动摇。此外,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屠杀大量赵军,导致赵国民众对他充满敌意,如果白起仍然活着,对于攻取赵国可能带来更大的困难。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秦王可能做出了这一决断。 总的来说,白起的死因涉及到性格、内外因素以及国家利益等多个层面。他的坚持原则和直率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与秦王的矛盾,而应侯的表态则推波助澜,最终导致了白起的悲剧。深层次上,秦王可能认为白起的存在对国家利益构成威胁,进而做出了这一残酷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