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印度洋捞出一块石碑,内容翻译过来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创始人
2025-07-25 21:03:34
0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是明朝一项宏大的海上探险活动,其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航海,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

关于这件事情的目的许多人说法不一,有的人说是朱棣为寻找朱允炆的足迹,也有人或是进行商业贸易,那么背后真的目的是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郑和七次下西洋

在15世纪初,明朝的海上航行活动达到顶峰,这主要得益于一位杰出的航海家郑和。郑和原名马三宝,明朝初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军事指挥官,后来奉命出海开始下西洋的传奇。

郑和的船队规模宏大,据史料记载最大的船队拥有近三百艘船只,船员达到二万七千多人。

这些船只包括宝船、战船、补给船等多种类型,其中宝船长可达44丈,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之一。

郑和的船队装备精良,不仅有先进的航海技术支持,还有完善的物资供应系统。

第一次下西洋中,船队从南京出发,经过太仓、福州,穿越南海到达东南亚的诸多国家。随后又继续向西航行,先后抵达过印度、阿拉伯半岛,甚至远至东非的海岸。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曾七次远航,足迹遍及东南亚、南亚、中东乃至东非,在这些地方,郑和的船队不仅进行贸易,还传播中国的文化和技术。

关于朱棣为何要派遣郑和下西洋一事,有人说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而这件事情还需要追溯到靖难之役时期。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巩固皇权采取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子孙封为藩王分布在全国各地,然而这一政策也埋下祸根。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年幼的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为削弱藩王的势力开始削藩政策,这一政策直接威胁到藩王们的利益,尤其是实力强大的燕王朱棣。

建文元年朱棣在北平起兵反抗,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便此拉开序幕,他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声称要清除朝廷中的奸臣、保护皇室的安全,实际上却是为了夺取大明江山。

在这场斗争中建文帝显得过于年轻和缺乏经验,在多次战役中败给朱棣,最终燕军攻入南京取而代之,建文帝则不知所踪。

关于这点有传言称他逃亡海外,所以朱棣希望通过郑和的航海找到建文帝,以消除政治上的威胁,这件事情也因为各种电视剧被传得沸沸扬扬,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明成祖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时间来到二十世纪初,英国人从印度洋打捞一块石碑,经过鉴定确认这块石碑是明朝的。石碑上还刻有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主要讲述的就是郑和下西洋的事情。

石碑为何会落入印度洋不得而知,但其上面的内容却显示着来此处的目的,即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域,带着大量的金银珠宝和丝绸,每到一个国家就将物品赠送给当地人,以显示明朝的大国风范。

由此观之朱棣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这些航海不仅是海上探险的壮举,也是明朝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为了宣扬大明朝的国威。

在史书上明成祖被评价为“好大喜功”,还有人说永乐年间是中华“迈向汉唐”的时期,而之所有这样的盛况皆离不开航海贸易。

从政治角度来看,朱棣希望通过郑和的航海展示明朝的国力和威望,当时明朝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通过航海活动可以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强盛。

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量,当西部的丝绸之路被游牧民族阻隔,郑和下西洋则可以开辟新的贸易通道,促进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获取珍贵的商品和资源,增强明朝的经济实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郑和航海不仅促进了明朝的国力,还使得它与许多国家建立联系,并通过朝贡体系将大明朝的国威宣扬出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或许很多人会说,郑和七下西洋每次耗资巨大,大约为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弊端要远远大于利益。

同一时期欧洲正在文艺复兴、科技崛起,郑和下西洋没有带回先进技术,使得明朝错过工业革命沦为落后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郑和下西洋带来多大的利益

郑和下西洋作为明朝的一项重大海外探险活动,其经济效益一直备受争议,主要就是因为史书记载七次航海弊大于利。

明代刘大夏就曾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回来又有什么用?”但真实情况是如此吗?

从支出的角度来看,郑和的船队规模庞大,涉及数百艘船只和数万人员,无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除此之外,船只的建造、维护以及船员的供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航海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经济成本。

然而从收益的角度来分析,郑和的航海活动确实为明朝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通过与亚非各国的贸易明朝获得大量珍贵的香料、宝石和药材等商品。

这些商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价值远超其在当地的价格,贸易活动为明朝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回看朱棣五次北伐鞑靼,就不难发现每一次北伐都是在下西洋之后,不难猜测其原因是“赚钱”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郑和在苏门答蜡采购的胡椒价格为0.01两/斤,但若是运回明朝售价高达0.2两/斤,其中的利润差可是200倍,还不算其它稀罕物带来的收益。

既然如此,为何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会被描写为“赔本赚吆喝”呢?主要还是动了别人的蛋糕。

郑和下西洋的贸易官方是明朝政府,贸易所带回来的东西朱棣才是唯一的销售商,利用商品差价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但却苦了沿海许多小商小贩。

郑和的贸易团队多么巨大,岂是他们这种进行小范围航海贸易的人能比拟的,下西洋前他们能够垄断这类物品,下西洋后外边的东西充斥国内导致价格下跌,更是很难赚到钱。

所以就有很多南方的官员、商人批判这种行为,朱棣耳根子硬、见识广不会受骗,朱高炽、朱瞻基耳根子软、见识相对狭隘,最终采纳这些人的意见闭关锁国,与崇祯年间的东林党何其相似。

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并非赔本赚吆喝,一是为了宣扬国威符合朱棣的欲望,第二点就是为了搞钱,毕竟丝绸之路被堵死后,海上贸易才能为朝廷带来更大的收益,朱棣才能实现自己北伐大业。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相关内容

站在泸定桥畔 听“过桥木板...
如今的泸定桥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公众号供图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
2025-07-26 12:33:39
原创 ...
说到这个话题,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匪夷所思,八旗子弟居然做起了“反清复...
2025-07-26 12:33:37
原创 ...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北宋和南宋其实就是一回事,不仅如此,它们二者的...
2025-07-26 12:33:24
原创 ...
“秦王这面相不行啊,太刚烈了,怕不是一冒犯到就得被干掉,不愧是虎狼...
2025-07-26 12:33:22
原创 ...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朱成山】 日前,上海震旦职业学校教师在课堂上...
2025-07-26 12:33:10
原创 ...
作者:赵心放 赵匡胤是北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完成了全国大部...
2025-07-26 12:33:10
原创 ...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秘档解密,我们在克格勃文件档中发现了一个惊人...
2025-07-26 12:33:05
原创 ...
图1:清朝骁骑营。骁骑营是一个军营的名称,晋代开始设置,最开始是魏...
2025-07-26 12:33:05
原创 ...
混乱的战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几乎每个国家都出现了一大批能人...
2025-07-26 12:33:00

热门资讯

原创 卓... 富家千金卓文君为什么会选择与穷酸才子司马相如私奔? 明明卓文君的父亲已经放话“不分一文钱”,为何最后...
原创 将... 在封建社会,君王和臣子的界限分明的就像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所说的那样:君王就该像是狐狸和狮子,既要狡猾...
原创 5... 中国人非常讲究认祖归宗,不管是活着的时候还是已经去世了,回到故乡找到亲人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但是没...
原创 明... 米·左琴曾在自己的书中《一本浅蓝色的书》中说过:“历史的第一页是从互相猜忌、搞阴谋和耍手腕开始的。”...
原创 日... 十九世纪末。 日本,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岛国,经过明治维新的洗礼,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他们学习西方...
原创 明... 引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原创 3... 建国后,中央政府鉴于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对于边政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关注可以说是有增无减,但这一时期的边政...
原创 狄... 武则天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祖籍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 武则天于武德七年(624年)生于...
原创 此... 如果说在三国之中,哪个地方会引起魏蜀吴三方势力的混战,那么这个地方一定是荆州。荆州位于三国势力的交叉...
原创 孙... 庞统是三国时期著名谋士,和诸葛亮齐名。不过,和诸葛亮不同,庞统曾经被孙权弃用。东汉末年,庞统初任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