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自热河狩猎归来,康熙皇帝下令在京四品以上、地方二品以上官员“于诸皇子中择贤举荐,另立储君”。在“刑部冤案”中表现出色、于热河狩猎途中被康熙皇帝刻意抬高的皇八子胤禩,在上书房大臣佟国维、马齐等诸多朝臣的支持下成为新任储君最热门的人选。
可在康熙皇帝心中,皇八子胤禩已经成为“其心可诛”的险恶皇子,再加上其自导自演的“八大王、八王大”闹剧实在太过拙劣,甚至在背地里搞起了串联朝臣、结党谋储的勾当,康熙皇帝决定出手干涉此次新任太子的举荐,斩断皇八子胤禩继立新太子的可能。
命张五哥释放出皇十三子胤祥后,康熙皇帝来到正忙于整理朝臣荐章的上书房。刚一进门,康熙皇帝便直接问道:“什么事啊,这么热闹?”
面对桌案上堆积如山的荐章,再结合自己刚刚下达的“令择新储”命令,康熙皇帝真就不知道此时的上书房正在忙什么?他当然知道,他只是在暗示这场新太子的举荐已经失去了公允,已经变成了一场“热闹”的闹剧。
面对康熙皇帝的问话,上书房首辅大臣没有回应,排位第三的张廷玉没有回应,偏偏是居于中间位置的马齐主动站了出来,一脸欣喜、满怀期待的回应了康熙皇帝的问话:
“启禀皇上,臣等正在统计官员们推举新太子的荐章!”
佟国维和张廷玉听出了康熙皇帝的弦外之音,可同样是久润官场、深通上意的马齐就没听出来?
其实,这才是马齐的聪明之处,才是马齐参与了“朝臣串联”却只被降两级,仍在上书房任职的关键原因所在。马齐的回应让康熙皇帝看到了他“随声附和、遇事昏聩”的不足,更看到了他并非积极串联,只是随波逐流的无心之过。议举新太子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对于康熙皇帝而言,对于大清王朝而言,对于天下臣民而言都是一件喜事而非坏事,所以马齐才会满脸细心、满怀期待。
马齐的回应只有一个目的:议举新太子的局面对朝廷有利,我就高兴;至于皇八子胤禩背地里的勾当,朝臣们暗地里的串联,我没参与更不知道。就此来看,你还认为马齐是“遇事昏聩、随声附和”吗?
康熙皇帝的暗示可等到马齐回应以后,康熙皇帝便没再多说,只用了一句“你们弄吧”就轻松略过,然后就问了一句似乎和议举新太子毫无关系的话:
“这河南、四川、江苏奏折上都说了什么?”
问话一出,佟国维和马齐没做出回应,张廷玉却立即站了出来给出了回答。
为什么是张廷玉呢?刚刚回应积极的马齐为何没站出来?首辅大臣佟国维面对皇帝问话,为何还是没站出来?
1、佟国维和马齐当下一直忙于整理朝臣推举新太子的荐章,根本就没关心最近的奏折;
2、马齐给出“八阿哥的荐章最多”的回应后,康熙皇帝并没有给出任何反应,甚至还斜眼盯了马齐一会,这让佟国维和马齐都摸不准康熙皇帝的真正意图了。所以,对于康熙皇帝的再次发问,不知该如何回应。
3、康熙皇帝在这个时候前来上书房,绝对和议举新太子有关,但张廷玉也没有猜透康熙皇帝的真正意图。佟国维和马齐的表现,已经让康熙皇帝心生不满;张廷玉该如何表现才能“深通上意”?他需要试探,更需要收集一切可能的信息,然后做出举荐新太子的最终决定。只是,清朝有省一十八,康熙皇帝为何专门挑出了河南、四川、江苏三省,其余省份就没有奏折上呈吗?
这说明这三个省份有着极为隐秘的共同点,等待着三位上书房大臣发现,并挖掘出康熙皇帝的真正意图。
张廷玉的步步试探至于河南、四川、江苏三省的共同点,张廷玉也没发现,只能步步试探:
“河南的奏折上说,往年经常冲缺的那几段黄河堤坝,自经去年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监修以后已经十分牢固了,今年再也没有决堤!去年逃荒出去的灾民,都已经陆续返回家园,河南巡抚请示朝廷能否免去这几处州县百姓一年的赋税。”
康熙皇帝回道:
“批转河南巡抚,免去这几处百姓三年的赋税!”
河南省的诸多事务中,也只有黄河堤坝和当朝皇子有关,甚至决定着当朝皇子于地方臣民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在这个议举新太子的关键时刻,张廷玉以此事试探,压中宝的几率最大,距离康熙皇帝心中的真实意图也最近。
但是,还是那句话,张廷玉并不能确定康熙皇帝如此发问就一定和皇子、和议举新太子有关,所以他又加了一句“免除受灾州县赋税”的请求,让康熙皇帝针对性地做出回应,然后再进一步确定康熙皇帝的真实意图。对于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的巨大功劳,康熙皇帝只回应了一个“好”字;而对于河南巡抚的奏请,康熙皇帝则直接作出了批示。如此回应,明显带有欲盖弥彰的意味,明显有着避重就轻的嫌疑,张廷玉的试探明显成功了,康熙皇帝此次前来就是和皇子,和议举新太子有关。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张廷玉在回应“四川奏折”时,再次选择了和当朝皇子有关的信息:
“这是四川报捷的奏折,年羹尧出任四川提督只有一年,便率领官兵肃清了四川境内所有的土匪。现在四川是前所未有的安宁!”
再来看下康熙皇帝的回应:“年羹尧是个人才是,他是八阿哥举荐的,也是四阿哥一手调教的。给他记功一次,加三级记录在案!”
好了,现在已经能够明确康熙皇帝的问话绝对和当朝皇子有关,和议举新太子有关,但康熙皇帝却又主动提出了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两位皇子,到底谁才是康熙皇帝的心中所属又让张廷玉摸不准“圣意”了。于是,张廷玉继续试探:
“皇上,您看过这份,是江苏送来的奏折,请求朝廷旌奖一个孝子!”
既然康熙皇帝已经看过这份奏折,张廷玉为何还要再次拿出来?江苏一省那么多奏折,张廷玉为何在此时专门调出一个“旌奖孝子”的奏折说事?
因为江苏省的奏折中实在没有和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有关的奏折,所以张廷玉必须间接试探,用孝子之事隐射正被圈禁的皇十三子胤祥,然后再通过康熙皇帝的具体回应,最终做出判断。或者,如果张廷玉再拿出与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有关的奏折,试探意思太过明显,揣度圣意的痕迹太重,所以张廷玉便改变了试探轨迹,从皇十三子胤祥的身上入手。
康熙皇帝在表明了自己“大大旌奖”的态度后,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如此回应道:
“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忠孝之人,只不过我们不留心注意,比如说朕这么多儿子吧,十三阿哥就很讲孝义,他虽然脾气不好,但对朕、对废太子就是一片忠孝之心,做事但凭良心,从不计较利害得失。如果朕真的遇到什么危难,十三阿哥肯定也会像那个孝子那样的舍身相替,朕的意思是立刻把十三阿哥放出来,你们以为怎么样?”
好了,张廷玉的试探完成了,结果也出来了,康熙皇帝的最终目的就是想释放皇十三子胤祥,间接表明对皇四子胤禛的支持态度而不是势头正盛、继立有望的皇八子胤禩。所以,才有了张廷玉坚决不举荐皇八子胤禩、进位上书房首辅的结果。可既然张廷玉已经明确了康熙皇帝对皇四子胤禛的心有所属,他为何没直接推举皇四子胤禛而是选择了废太子胤礽呢?
这又是一场反复试探的结果,且待我们下回分解!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