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及其前后的民间传说、评书评话中,为了衬托诸葛亮,周瑜被做了一些矮化处理,比如草船借箭,以及更过分的三气周瑜,处处让诸葛亮占上风。这让古林今来的周瑜支持者们很是不爽。其中一条罪名是:“罗贯中居然把周瑜的羽扇纶巾给诺葛亮了!”这条罪名较早的出处,是在20世纪诗人聂绀弩先生所做的《三国演义前言》里面,原文如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迢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每一句话都是说周瑜的,《三国演义》把‘羽扇纶巾’等都拿给诸葛亮了,剩下的只有小乔。”恰好,广大读者对于苏轼这首《念奴娇》,都是中学语文课就背过的,看了顿时大悟:果然,羽扇纶巾是周瑜的,罗贯中太坏了!问题是拿一首宋词的句子,真能证明一部明清小说描写的某个三国事件是假的吗?
其实,所谓羽扇纶巾,就是头戴青丝做的头巾,手持羽毛扇子,算是古代时尚的读书人打扮,文土风流的范儿。不过三国那会儿还没纶巾,戴的多是葛巾(葛布做的头巾),到东晋谢安兄弟才用青丝做头巾,把葛巾换成了纶巾。当时很多人都是这个扮相。孙策征服江东,派虞翻去劝降豫章太守华歆,虞翻就是戴着葛巾去劝降,之后华歆又戴着葛巾投降孙策。后来曹操派蒋干去劝降周瑜,也是“布衣葛巾”去的。
历史上有没有”羽扇葛巾”的明确记载呢?有,而且真是诸葛亮,而不是周瑜。晋人裴启《裴子语林》说诸葛亮在渭水畔和司马懿交战时,“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这应该就是后世诸葛亮标淮形象的由来。
可见,“羽扇葛巾”的扮相,确实是属于诸葛亮的,虽然并非是谙葛亮的专利,但最有影响力的羽扇葛巾者就是诸葛亮,周瑜在史书上并未有羽扇葛巾的记录。当然,周都督儒将风范,风流倜傥,苏东坡在赤壁感慨时,给周瑜脑补上“羽扇纶巾”的扮相不算离谱。但我们绝不能凭苏东坡这一句话,就反过来说罗贯中抢了周瑜的装备给诸葛亮。要知道苏学士浪漫成性,又怎能把他的话当历史依据呢?
此外,还有一点,《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被丑化“嫉贤妒能,人品恶劣”。其实这也是误读。罗贯中确实把周瑜写得心胸狭隘,气量不足。但即使从《三国演义》来看,周瑜也绝非嫉贤妒能之辈。他对诸葛亮处心积虑地陷害,不是对诸葛亮个人的嫉妒,而是站在国家利益上,担心诸葛亮日后会对江东造成威胁。所以他才会让鲁肃、诸葛瑾设法说服诸葛亮投奔江东。
这一点,从周瑜对庞统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按照《三国演义》设定,“风雏”庞统与诸葛亮齐名,才能也在周瑜之上,而周瑜对他毫无猜忌,反而非常尊重。在评话杂剧中,周瑜临死还推荐庞统去辅佐孙权,可谓是敬才爱才,哪有丝毫嫉妒的影子?
真正被《三国演义》写得嫉贤妒能的,其实是可怜的庞统。历史上庞统开朗豁达,与人为善,结果在《三国演义》中被写得自卑心和自负心都很强,一心和诸葛亮争功,把诣葛亮的苦心劝告当作“孔明怕我取了益州,抢了功”,甚至公然在刘备面前说诸葛亮的坏话,最终惨死在落凤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