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但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谁也没想到,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大秦帝国便地动山摇,最终这个庞大的利维坦只存在了短短十四年。这究竟是天意,还是另有隐情?
事实上,这不难理解。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事物在兴起之初自身的实力较弱,而旧事物不甘失败,一定会疯狂反扑。所以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规律在社会历史领域同样适用。大秦帝国大一统的形态相对分封建国的“封建制”而言,是个新事物。作为最先尝试这个形态的大秦帝国,一定会遭到奴隶制分封势力的反扑,所以它最终倒在了历史的车轮下。
传统意义上认为,秦帝国亡于“暴政”。因为秦朝的法律不得人心,所以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暴政。仔细分析这个说法,很容易发现它的破绽。打响反秦第一枪的确实是陈胜吴广代表的农民起义,但随后“云粮而景从”的却并不是农民,而是六国的贵族残余。陈胜起义后,六国余孽看到了希望,于是贵族们纷纷恢复了国号,在六国故地建立起政权。咱们熟悉的“破釜沉舟”这一典故就很能说明问题,项羽受楚怀王的派遣去帮助赵国解围。“楚国”和“赵国”,是不是很熟悉?即便是陈胜吴广起义,也要打着楚国的旗号去收买人心,可见,真正覆灭秦国的,并不是所谓的严刑峻法,也不是百姓,而是奴隶制残余。
实际上,即便到了汉朝,分封观念的影响还相当之大。刘邦当皇帝后,大封异姓王,结果这些哥们没一个忠心耿耿的,全都造反了。于是刘邦又重新平定了他们,之后又把这些异姓王的封地赐给了刘家的子弟。可见,即便是刘邦,也认为大一统的形态过于怪异和不可理解。直到汉武帝时期实施推恩令,真正的“大一统”才再一次确定下来。与秦末不同的是,此时的大一统不仅有了政治权力的保障,更有了董仲舒新儒学中“春秋大一统”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分封制势力全方位溃败。自此,大一统开始为后续的历朝历代所遵循。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秦朝灭亡确实有一部分原因是律法过于严苛,令百姓忍无可忍。民间传说的“孟姜女哭长城”并不是空穴来风,而陈胜吴广也确实是受到了秦朝律法的残酷剥削,因而不得已举兵起义。正如陈胜吴广所言,“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如果不是情非得已,谁会冒着生命危险却挑战庞大的大秦帝国呢?
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严刑峻法只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真正毁掉这座大厦的,还是它曾经的敌人们——尽管秦始皇再怎么严防死守,最终还是没能彻底清除六国贵族的威胁。
所以,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王朝,虽然它本身仅仅存在了十四年,但它留下的遗产,却让历朝历代受用。也正因为秦朝巨大的历史贡献,伟大领袖曾赋诗一首,充分肯定了秦朝的历史功绩,诗曰: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百代都行秦政法”,言辞何其精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一篇:刘禅废除丞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