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名将,其中杨家将、折家将、种家将等名将皆为后人传颂的英雄。然而,在这支令人瞩目的名将群体中,却有一位名声不显赫的将领,他就是张亢。元代宰相脱脱在修《宋史》时对张亢赞不绝口,称其“起儒生,晓韬略,琉璃堡、兔毛川之捷,良快人意。区区书生,功名如此,何其壮丽哉!”张亢的事迹或许并不广为人知,但他的文武双全、智勇过人的才华在历史的长河中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张亢的风采,那就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出身文人的张亢于宋真宗天禧二年考中进士,然而与其他文人不同的是,他的身材肥大,性格豁达,颇具武将之风。元代宰相脱脱形容他为“奎清素畏慎,亢奢纵跅弛”,可见他的风采迥异于传统文人。张亢初入仕途,被任命为应天府推官,而在这一职务上,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治理才能。通过大力治理水渠和兴修水利工程,他成功地消除了附近的水患,为当地百姓带来福祉。这一义举让张亢在朝野间声誉鹤起,成为百姓口中的父母官。
然而,张亢并非仅止步于文官的角色。他具备卓越的军事眼光,深谙兵法战略。在调任阵戎军通判期间,他不畏强权,果敢上书皇帝,警告对边境的李元昊需要多加防范。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北宋社会,尤其是在崇文抑武的风气中,显得格外独特。张亢的勇气不仅表现在言辞之间,更体现在他放弃文官身份,转战前线的决断上。在北宋时期,这种弃文从武的举动极不寻常,但张亢不惜触怒上司,将要塞修筑得临临实实,对抗西夏的入侵,表现出他勇于决断、迎难而上的一面。
张亢的勇武并非只停留在纸上谈兵,他在前线亲赴战场,深入军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然而,由于北宋的抑武国策,他的建议多次被束之高阁,使得张亢未能发挥出他真正的军事天赋。庆历元年(1041),面对西夏十余万大军攻破北宋边镇丰州,张亢被仁宗委以解围的重任。他单骑出发,进入被围城市府州,迅速执掌军队,采用主动出击的战术,成功地收复了要塞琉璃堡,解除了府州的危机。张亢的战术不仅令人瞠目结舌,更是在军中威名大振。
张亢在西北主持军务期间,不仅仅展现出过人的军略,更以修筑堡垒、稳扎稳打的手段,成功稳住了西夏的战略企图。然而,他所面临的困境也不容忽视。在北宋时期,由于崇文抑武的思潮,张亢多次遭到上司的阻挠和排挤。他在任职期间的一系列实事举措,如修筑堡垒、犒劳士兵等,引来了朝野间官员的弹劾。尽管范仲淹为他说情,言官们的指责也站不住脚,但张亢最终还是被贬去军门,丧失了兵权。这一冤屈虽然后来得到了平反,但他被流放于地方任职,辗转多地,都只是普通官员。这段坎坷的官途使得张亢的热血逐渐消磨殆尽,最终以身死宦海,成为北宋历史中的一段悲壮传奇。
元代来临后,对张亢的评价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以文官之身建立的军功得到了元代官员的高度尊敬。张亢的事迹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元代宰相脱脱对他的评价更是为之叹为观止。张亢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然而,他的命运却受到时局的限制,面对时代的偏见,最终沦为宦海浮沉的牺牲品。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是英勇无畏的军事才华,也可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黯然失色,呼唤着社会对于英雄的公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