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泽东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此路不通立刻换条路,决不硬拼决不吃亏
创始人
2025-08-18 03:03:52
0

毛泽东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此路不通立刻换条路,决不硬拼决不吃亏

世人皆知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却鲜有人知他最大的本事竟是认输服软!1935年的一个深夜,红军总部灯火通明,二十几个红军高层正在激烈争论是否要强攻鼓新场。争论中,只有一个人始终保持沉默,这个人就是毛泽东。当所有人都认为必须一战时,他却坚持说不能打。为什么一向善战的毛泽东会如此"怯战"?更令人不解的是,在长征路上,毛泽东带领红军四渡赤水、飘忽不定,看似毫无章法,却让追兵铩羽而归。这个表面上看起来"怕事"的领袖,怎么反倒成了令蒋介石最为头疼的对手?毛泽东身上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一、从硬拼到智取:遵义会议后的军事指挥权转移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在贵州遵义召开。这次会议之前,中共红军正处于最危急的时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然而,由于军事指挥上的重大失误,红军在长征初期损失惨重,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不到3万人。

在遵义城内一座两层楼的小楼里,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首先作了军事形势报告。接着,任弼时、王稼祥、张闻天等人发言,对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尖锐批评。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详细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教条主义错误。

会议进行到第三天,一个重要的决定诞生了: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却意味着军事指挥权的重大转移。此前担任最高军事指挥的是德国军事顾问李德,他推行的是欧洲战场上的阵地战、堡垒战术,这种战术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并不适用。

遵义会议后,一个新的军事指挥体系逐渐形成。周恩来继续担任军委主席,但实际的军事指挥权转到了毛泽东手中。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在这次权力转移过程中,周恩来主动向毛泽东让出了军事指挥的具体事务。当张闻天提议由毛泽东担任党内最高领导时,毛泽东却婉言谢绝了。

军事指挥权的转移带来的变化很快就显现出来。在随后的战斗中,红军不再死守阵地,而是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当时红军在贵州境内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敌军兵力约有40万之众。面对这种局面,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战术行动。

在黎平,当国民党军队以为红军会继续向南推进时,毛泽东却突然改变方向,率军向北挺进。在遵义城郊,当敌军认为红军会避实就虚时,毛泽东却出其不意地发动了一次成功的伏击战。这些行动让敌军摸不着头脑,始终无法判断红军的真实意图。

这种指挥方式与此前的硬拼路线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毛泽东接手军事指挥权之前,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采取的是正面对抗的战术,结果损失惨重。而现在,红军的每一次行动都充满了机动性和灵活性,即使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也能找到突破的机会。

二、以弱胜强的军事艺术

1935年春,蒋介石调集了40万大军对红军展开围追堵截。这支庞大的军队由川军、黔军和中央军组成,其中不乏王家烈、刘湘等地方实力派的精锐部队。面对这种悬殊的力量对比,红军仅有的3万余人看似难有胜算。

在遵义城内的一间简陋会议室里,毛泽东展开了一张详细的地图。他指着地图上的山川河流,向在座的红军将领分析道,敌军40万人马虽多,但分属不同派系,各自为战。这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实际上是一盘散沙,他们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作战能力。

这个判断很快得到了证实。在黎平地区的一次遭遇战中,川军与黔军因为指挥不协调,给了红军各个击破的机会。红军趁机突入敌军防线的空隙,一举俘虏了敌军一个营。这次战斗暴露出了敌军的致命弱点:人多势众却指挥混乱。

但是,红军此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连续的长途行军让战士们疲惫不堪,许多人的鞋子已经完全磨破。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新的作战方针:避实就虚。这个方针的核心就是不与敌军硬拼,而是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突袭。

在贵州境内,毛泽东对地形地势有着独特的判断。他发现当地多山地丘陵,道路崎岖,这种地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反而是个劣势。红军则可以利用地形的特点,在山势险要处设伏,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娄山关的战斗。当时敌军在关口布置了重兵,俯瞰整个谷地。常规思维是正面强攻或者绕道而行,但毛泽东却另辟蹊径。他派出一支小分队从敌军认为不可能攀爬的悬崖上摸了上去,趁夜色发动突袭,一举攻下了这个据点。

在战术运用上,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运动战"的概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移动作战,而是要求部队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这种战术特别适合当时红军的实际情况。

红军的后勤补给极为困难,无法支撑持久战。但运动战恰恰可以化解这个难题,因为部队可以在运动中就地筹粮,补充给养。更重要的是,运动战可以打乱敌人的部署,让敌军疲于奔命。

这种以弱胜强的军事艺术在湘江战役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敌军以为红军会继续向西推进时,毛泽东却率军突然转向,连续几天的急行军,完全打乱了敌人的追击计划。敌军40万大军反而成了累赘,跟不上红军灵活机动的步伐。

三、四渡赤水的军事谋略

1935年1月下旬到3月上旬,红军在贵州境内四次渡过赤水河,创造了一个光彩夺目的战争传奇。这段时期,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出其不意的战略部署,将军事欺骗与调动之术发挥到了极致。

第一次渡赤水时,红军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战术。当时,敌军判断红军一定会向西直进云南,于是在昆明方向集结了大量兵力。但毛泽东却下令部队突然向北转进,在茨竹方向渡过赤水河。这个决定让敌军的布防顿时陷入混乱。

在第一次渡河的同时,毛泽东还秘密建立起了一个情报网。他派出多支小分队,化装成商人、农民,打探敌情。这些小分队不仅收集到了敌军部署的重要信息,还在当地建立起了隐蔽的补给点。这些补给点后来在红军多次渡河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二次渡赤水发生在2月中旬。这次渡河前,毛泽东特意制造了一个假象:让一部分部队向南示意,造成红军要进攻遵义的假象。敌军果然上当,将主力向南调动。就在这时,红军主力却已经悄然向北,再次从土城渡过赤水河。

在第二次渡河期间,红军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了广泛的群众工作。当地的彝族、苗族群众不仅为红军带路,还组织起担架队,帮助运送伤员和物资。这种群众基础为后来的两次渡河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持。

第三次渡赤水最为惊险。当时,国民党军队已经意识到了红军的战术意图,在赤水河沿岸布置了重兵把守。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采取了一个出其不意的战术:命令部队在夜间分散渡河。为了掩护渡河行动,红军还在上游和下游同时制造声势,让敌军无法判断真正的渡河地点。

在第三次渡河的过程中,一个名叫王德三的老船夫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带领当地船工,利用对水文的了解,找到了几处适合夜间渡河的浅滩。正是这些关键信息,让红军顺利完成了这次冒险的渡河行动。

第四次渡赤水堪称整个作战计划的巅峰。这时,敌军已经完全被红军的行动搅得晕头转向。毛泽东抓住这个机会,让红军主力在太平渡口强渡赤水河,而其他部队则分别从其他几个渡口配合crossing。这次行动不仅成功突破了敌军的封锁,还在渡河后一举攻占了多个战略要点。

四渡赤水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战术的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情报工作的支撑。在这段时期,红军建立起了一个覆盖整个赤水河流域的情报网络。通过这个网络,红军能够及时掌握敌军的调动情况,从而做出准确的战术决策。

每一次渡河行动都经过周密的准备。红军的工兵部队提前勘察水文,测量水深,选择最佳渡河点。后勤部门则要确保每次渡河时都有足够的船只和渡河工具。这些细节性的工作,为整个战役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四、困境中的战略转移

1935年3月中旬,红军在贵州境内的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敌军已经意识到了红军的战术特点,开始改变追击策略。蒋介石亲自到前线指挥,调整了军队部署,试图将红军困死在贵州境内。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何长工带来了一个重要情报:国民党军队正在沿着金沙江布置重兵,意图切断红军向西进军的道路。与此同时,川军和黔军也在加强协同,试图在贵州境内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这个情报让红军的处境更加严峻。

面对这种局面,红军的战略转移显得尤为重要。毛泽东提出了"化整为零"的战术,将部队分成多个小股,分别向不同方向运动。这种战术不仅可以迷惑敌人,还能解决给养问题。每个小分队都能够就地筹粮,减轻后勤压力。

在战略转移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战术就是"聚而歼之,散而扰之"。当发现敌军薄弱环节时,红军各个小分队迅速集中,发动突然袭击。战斗结束后,部队又立即分散,消失在茫茫山区。这种打法让敌军疲于奔命,始终无法判断红军的真实意图。

1935年3月下旬的一次战斗特别值得一提。当时,红军在遵义西北发现一支落单的川军。按照常规思维,应该立即发动进攻。但毛泽东却下令按兵不动,而是派出侦察兵仔细观察敌情。结果发现这是敌人设下的一个圈套,在这支川军后面,还埋伏着一个主力师。

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堵,红军采取了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行动。在某些地区,红军故意暴露行踪,引诱敌人追击。当敌军大举追来时,红军主力却早已悄然转移。这种"声东击西"的战术,多次让敌人扑空。

在战略转移过程中,红军特别注重对地形的利用。贵州多山地丘陵,道路崎岖,这种地形对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国民党军队来说是个劣势。红军则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经常在险要地段设伏,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乌江边的战斗。当时,敌军在江边设置了重兵把守,认为红军一定会从这里突围。但红军却派出一支小分队,从敌人认为不可能通过的悬崖上攀爬而过,成功绕到了敌军后方。这支小分队的行动,不仅打乱了敌人的部署,还为主力部队的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转移过程中,红军还十分重视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在经过的村寄,红军严格执行群众纪律,不打草惊蛇。这种做法不仅赢得了群众的支持,还让敌人难以获得准确的情报。有多次,正是依靠群众的掩护,红军才得以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线。

军事指挥上的灵活性在这段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红军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行军路线。有时甚至会走回头路,以迷惑敌人。这种看似无序的行动,实际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术运用。

五、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1935年4月,红军在贵州境内的军事行动进入最后阶段。这个时期的关键任务是寻找突破口,为下一步战略转移创造条件。在此之前的连续作战中,红军已经成功扰乱了敌军的部署,为最后的突围奠定了基础。

在北渡乌江的战斗中,红军展现出了高超的战术水平。当时,敌军在乌江沿岸设置了多道防线,妄图将红军堵在江南。但红军采取了一个出其不意的战术:派出多支小分队在江岸不同位置制造声势,而主力却在另一处悄然渡江。这个战术不仅成功突破了敌军的封锁,还缴获了大量物资。

4月中旬的一次遭遇战特别值得记载。在遵义西北的山区,红军遭遇了王家烈部的一个主力团。这支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但红军利用地形优势,先以一部分兵力吸引敌人注意,然后主力从侧翼发起突然袭击。这场战斗不仅歼灭了敌军一个营,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在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红军的情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之前建立的情报网络,红军及时掌握了敌军的调动情况。特别是在金沙江沿岸,红军派出的侦察兵发现敌军在某些地段的防守较为薄弱,这个情报为后来的突围指明了方向。

后勤保障是这个阶段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连续作战消耗了大量物资,特别是弹药补给十分紧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红军采取了就地筹措的办法。在经过的地区,红军不仅收集粮食,还组织工匠修理武器,制作简单的军需用品。

在战术运用上,红军创造性地提出了"灵活运动"的战法。这种战法的核心是避免与敌军硬拼,而是通过不断的机动来消耗敌人的力量。在某些战斗中,红军甚至故意暴露行踪,引诱敌人追击,然后再突然转向,让敌军扑空。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在遵义西部的山区。当时,敌军判断红军一定会向西直进,于是在西线集结了大量兵力。但红军却突然向北转进,绕过了敌人的主力。这个战术变化完全打乱了敌人的部署。

在向金沙江挺进的过程中,红军特别注意保护战士的体力。行军时采取轮换制度,让部队保持相对充沛的体力。在关键地段,还安排担架队轮流背负重伤员和重要物资。这些细节性的安排,为最后的突围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军事指挥上的准确判断在这个阶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通过对敌情的分析,红军判断出敌军在某些地区的兵力部署存在漏洞。特别是在金沙江北岸,敌军的兵力较为分散,这为红军的战略转移提供了可能。

在突破敌人封锁的最后阶段,红军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一部分部队在南线制造声势,吸引敌人注意力,而主力则在北线寻找突破口。这个战术安排最终帮助红军突出了敌人的包围,为下一步的战略行动打开了通道。

相关内容

原创 ...
一.忠以为国,复兴越国 春秋末年,范蠡任越国宰相,与越王勾践二十年...
2025-08-18 04:33:38
原创 ...
世人皆知谋士诸葛亮有言:“志存当高远。”在动乱的年代里,不少热血男...
2025-08-18 04:33:23
原创 ...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它彻底改变了日本的命运,将这...
2025-08-18 04:33:14
原创 ...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格局与人物命运,而清朝雍...
2025-08-18 04:32:59
原创 ...
它是 整个秦始皇兵马俑中等级最高的一位高级军吏俑, 又被称为将军俑...
2025-08-18 04:32:39
原创 ...
【历史刘老师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讲述...
2025-08-18 04:32:38
原创 ...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战役和故事,而其中的一段经典战例就是...
2025-08-18 04:32:37
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
2025-08-18 04:32:37
原创 ...
元朝末年,天怒人怨,元朝贵胄只知道享乐,底层官吏不遗余力地搜刮民脂...
2025-08-18 04:32:31

热门资讯

原创 范... 一.忠以为国,复兴越国 春秋末年,范蠡任越国宰相,与越王勾践二十年忍辱负重,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宏远...
原创 曾... 世人皆知谋士诸葛亮有言:“志存当高远。”在动乱的年代里,不少热血男儿希望有朝一日遇上自己的伯乐大展宏...
原创 1...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它彻底改变了日本的命运,将这个曾经封建落后的国家推向现代化的道...
原创 如...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格局与人物命运,而清朝雍正年间,李卫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官...
原创 秦... 它是 整个秦始皇兵马俑中等级最高的一位高级军吏俑, 又被称为将军俑 ,这样的将军俑在一号坑的千军万马...
原创 面... 【历史刘老师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讲述了在元至正十五年春天的大旱中,朱元...
原创 山...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战役和故事,而其中的一段经典战例就是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这场战役发生在...
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 什...
原创 陈... 元朝末年,天怒人怨,元朝贵胄只知道享乐,底层官吏不遗余力地搜刮民脂民膏,以此换取升官发财的机会,在这...
原创 6... 这群人步履蹒跚,饥肠辘辘,疲惫的脸上挂满了沮丧的情绪,他们垂头丧气地慢慢前行,手上拿着仅有、看起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