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的人生充满了悲剧和无奈,他本有七个儿子,但在姑父郭威造反后,柴荣的前三个年长儿子都被汉隐帝杀害。这样,柴荣的第四个儿子柴宗训成了家中最大的孩子。其实,郭威也很悲惨,他的两个儿子也都被汉隐帝杀害。正因如此,郭威才将皇位传给了柴荣,可惜柴荣自己活得并不长久,仅39岁就去世了。而柴宗训那时只有7岁,实在令人无可奈何。剩下的三个儿子更年轻,根本还在襁褓中,不能指望他们。
有儿子却不传给儿子,才真是傻事。虽然当时的局势动荡不安,但后周的实力强大,柴荣在努力打拼下,使后周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为北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是完全合情合理的。相对郭威来说,柴荣本就是外人,他深知和郭威之间的关系无法比肩父子之情。因此,他理应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儿子有很多好处,首先,可以保证自己的血脉延续,让自己的江山不至于被外人继承。柴荣一生辛勤打拼,最后的目标不就是让后代享受成果吗?其次,传给儿子还能够为自己善后,如果传给别人,未必能保证对自己家族的好处,甚至有可能会清算过去的过错。再者,传给儿子可以确保家族在朝廷中的地位,如果是其他人继位,他们的父母和祖上也会有人在背后撑腰,那你老柴家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就像郭威家那样,柴荣显然明白这个道理。 柴荣在安排继承问题时也很有策略,他为儿子柴宗训安排了周密的托孤计划。虽然柴宗训年纪小,仅有7岁,还不足以独立治理国家,但柴荣为此安排了三名文臣作为托孤大臣,他们分别是宰相魏仁浦、参知政事范质和王溥。这三位文臣虽没有兵权,但地位崇高,能够帮助柴宗训管理朝政、约束武将。除此之外,柴荣还为儿子安排了三位武将,分别是掌管禁军的吴廷祚、韩通和赵匡胤,他们掌握着重要的兵权,能够为朝政提供支撑。在这些安排下,文臣和武将相互制衡,互相配合,确保朝政的平稳。再者,柴荣还安排了三位封疆大吏,负责防范外敌,确保边疆的安全。同时,他们也是制衡禁军的重要力量。这种细致的托孤布局,使得柴宗训即便年幼,也能在辅佐下逐步管理国家。 历史上其实有不少成功的托孤案例,柴荣之所以有信心将皇位传给年幼的儿子,是因为他相信自己也能像这些先例一样成功。第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周武王的托孤。周武王打败殷商后不久就去世,留下年幼的周成王,由其叔叔周公旦辅佐。周公旦成功辅佐周成王,直到周成王长大,最终顺利接过了江山。第二个例子是汉武帝托孤给霍光。汉武帝晚年去世时,唯一值得托付的继承人是年仅8岁的汉昭帝刘弗陵,霍光辅佐期间,虽说独揽了大权,但并未做出不利于刘弗陵的事。第三个最著名的托孤案例,就是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在战乱年代,刘禅虽然已17岁,但执政能力并不强,诸葛亮辅佐了刘禅12年,最终使刘禅逐渐具备了治国的能力,成为了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历史上有这些成功的托孤案例,柴荣自然相信自己也能做到。柴荣自己并没有亲兄弟,如果不传位给儿子,就只能传给兄弟了。但他并没有亲兄弟。柴荣的母亲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将养子郭威过继给了柴守礼,因此柴荣才成为继承人。郭威和柴皇后也没有孩子,所以他们才把柴荣过继给自己。因此,柴荣在家族中并没有其他合适的继承人,不可能选择一个毫无关系的人来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