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的五阿哥胤祺和九阿哥胤禟都是康熙非常宠爱的宜妃郭络罗氏所生。论年龄,胤祺要比胤禟年长;论爵位,他是康熙在位时唯一被加封为亲王的三位皇子之一;论背景,除了生母是四妃之一的宜妃外,他还由康熙皇帝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长大。更值得一提的是,五阿哥胤祺是所有康熙皇子中少数有军功的皇子。虽然条件如此优越,但他却没有参与康熙晚年激烈的九子夺嫡之争。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五阿哥胤祺远离了这场争夺皇位的风波?他又为何放弃了皇位的争取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五阿哥胤祺是康熙皇帝唯一的三位皇子亲王之一。他出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母亲是深得康熙宠爱的宜妃郭络罗氏。宜妃虽然出身不高贵,但她在没有生下皇子之前就被晋封为嫔位,相较于康熙的其他后妃来说,这已是极为幸运,特别是相对于康熙其它后宫妃子的晋封时机。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正式册封四妃,其中宜妃位列第二,地位仅次于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高于其他如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和三阿哥胤祉的母亲荣妃马佳氏。 尽管宜妃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且按常理她完全可以亲自抚养自己的儿子胤祺,但康熙却将五阿哥交给了自己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其原因在于,胤祺深得康熙的宠爱,不仅康熙非常喜欢他,连孝惠章皇后也十分疼爱这个孙子,胤祺因此得到了极大的荣宠。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祺被晋封为和硕恒亲王,成为三位亲王中的一员。与他同时被晋封的还有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而在这三位中,胤祺获得亲王封号最为名正言顺,因为他的晋封并未与废太子事件直接关联。实际上,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太子胤礽的不孝,康熙决定废除他,随之而来的是各皇子间为皇位而展开的激烈争夺。康熙最终在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并且为了牵制太子,晋封了其他几位皇子为亲王或郡王,而胤祺凭借军功和低调表现,也得到了亲王的封号。 在废太子事件中,三阿哥胤祉因积极支持复立太子胤礽,被康熙视为重要支持者;四阿哥胤禛也始终站在康熙一边,支持复立太子,并为其他皇子求情,而胤祺则一直保持中立,既没有参与争斗,也没有表态支持某一方。正是因为他的低调和稳重,使得康熙对他十分欣赏,并封他为亲王。而胤祺的军功则是他能得到封赏的关键。早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他便参与了康熙三次亲征准噶尔部的战斗,并在第二次亲征中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为康熙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胤祺无法参与九子夺嫡,背后有两大原因。首先是胤祺的性格特点,他是康熙皇子中最为温和的一个,性格敦厚、心性善良。这使得他在面对复杂的宫廷争斗时,深知自己不适合参与,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如此残酷的竞争。第二个原因是胤祺的文化水平,具体说是他的汉化程度较低。胤祺的养母孝惠章皇后本身生活在蒙古草原,文化背景偏向蒙古,导致胤祺直到九岁才开始接触汉族文化,远远落后于其他皇子。为了弥补这个劣势,康熙特别允许胤祺用满文回答问题和书写文章。 胤祺的另一个硬伤则是外貌。虽然他的面貌并不丑陋,但在参与第二次御驾亲征时,胤祺在战斗中面部受伤,留下了明显的疤痕。古代帝王注重仪容形象,胤祺因此受到较大影响,这也是他不能参与九子夺嫡的原因之一。尽管胤祺未能参与皇位争夺,但他最终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去世后,雍正继位,开始对宜妃郭络罗氏和九阿哥胤禟展开报复。宜妃郭络罗氏被赶出宫,直到雍正去世后,乾隆帝才允许她入葬景陵。而九阿哥胤禟则被发配西北并残忍折磨,最终被削宗夺爵,直至五十多年后才恢复名誉。相对而言,雍正对胤祺极为尊重,不仅保留了他的爵位和待遇,还委以重任。胤祺去世后,雍正为其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并为他立碑铭记,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