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帝城,刘备临终时曾对诸葛亮托孤,他说:你的才智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完成大业。如果刘禅能胜任,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可以自取。从这段话看,如果诸葛亮在这时回应说,刘禅不行,那我来做吧,难道不就意味着他会成为皇帝吗?
不过,如果诸葛亮真这么说,那么他的小命就危险了。因为刘备托孤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继位。如果刘备不想让儿子继位,他应该主动禅位或传位,而不是简单的托孤。如果刘备真打算让诸葛亮当皇帝,他早就准备好诏书,私下和手下们谈论说自己看好丞相,大家必须全力辅佐,否则就是违命。可是刘备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明确叫诸葛亮来辅佐刘禅,而不是直接让他接位。如果诸葛亮接受了这个托孤的任务,刘备背后可能就会采取行动,绝对不会让他篡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备安排了另一个重要人物——李严,来辅助刘禅。李严曾是益州投降的军事人员,跟诸葛亮并非一条阵线。他是一个拥有极强政治头脑的武将,完成了刘备交给的多个任务,表现出色。刘备的眼光一向准确,除了看错陆逊,其他大多数决定都非常正确。有李严在,诸葛亮无法独揽大权,也能为刘禅留下一个合适的帮手。 所以,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没有称帝的机会,甚至称帝的想法也不敢有。若是他在此时想要称帝,他必定死得很快。那为何在之后诸葛亮掌握大权,却依然没有称帝呢?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首先,诸葛亮非常重视自己的形象。从一开始,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内的角色就是智谋出众的谋士,他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如果他自己称帝,那就不再是谋士,而是野心家,这样不仅会失去当初的声望,还会受到内外势力的鄙视,根本无法获得支持。 第二,刘备集团一直以恢复汉室为己任,尽管刘禅是刘氏后嗣,但若诸葛亮自立为帝,就意味着他背离了原来的目标,所有人的认同感都消失了,原本的刘氏集团也会因此瓦解,他也无法安稳坐上帝位。 第三,诸葛亮毕竟是文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如果他想称帝,他完全可以选择支持更有胜算的势力,或者自己另立门户,进行统一战斗,而不是选择辅佐刘备的儿子。第四,刘备集团中的其他重要人物也不会允许诸葛亮称帝。像赵云这类忠诚的武将,虽然很敬重诸葛亮,但如果他试图取代刘禅,赵云必定会为刘家讨回公道。 第五,那个时代封建思想非常根深蒂固,忠君爱国的理念占据主流,诸葛亮也不会轻易破坏这一传统。 最后,诸葛亮虽然大权在握,而刘禅又对他极为依赖,他完全没有必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做这种事情。因此,综合来看,诸葛亮不会去冒这个雷,称帝对他而言并非明智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