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句评价出自汉高祖刘邦对张良的赞誉。张良几次为刘邦出谋划策,最著名的就是下邑之谋,他联合了英布、彭越和韩信,战略性地围攻项羽,从而让汉军重新振作,改变了战局,最终为刘邦赢得了天下。然而,张良曾一度与项羽走得更近,甚至差点被项羽拉到自己阵营,但项羽却错失了机会,让张良最终投奔了刘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张良原是韩国贵族,祖父和父亲曾辅佐过五任韩王,家族曾经显赫一时,有着强大的权势和影响力。然而,随着韩国的灭亡,所有的一切都化为乌有,张良心中怀有深深的国恨家仇。从情感上讲,张良和项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推翻秦帝国、恢复战国时期的家族荣光。因为目标一致,两人便走到了一起,形成了短暂的联盟。张良带领着一百多名韩国遗民投奔楚营,成为韩国代表团。项梁封张良为韩王,并给他兵力,让他收复韩国的故土。可是,张良在带兵作战上并不擅长,既没有成功收复韩国故地,手下的兵力也濒临溃败。 而刘邦的出身与张良和项羽截然不同。刘邦的家族是平民出身,祖父只不过是一个小县官。刘邦自己更是平民出身,与秦帝国并没有深仇大恨。随着陈胜起义拉开了反秦的大幕,刘邦只看中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想,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贵族。刘邦在沛县起义后,投奔楚营,成为西路军的主力。当西路军到达韩国故地时,张良看到机会,立即投靠了刘邦,希望借助西路军的力量来收复韩国。借助刘邦的帮助,张良成功收复了韩国故地。之后,张良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成功率先进入关中。刘邦和张良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刘邦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关中,而张良也获得了更多的政治资本。 接着,项羽入关主持分封,正式将韩成封为韩王,韩国也得以恢复。张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复国梦想,认为自己所效力的目标达成,自己也可以继续发挥作用。此时,张良面临着两条路,一是继续为刘邦效力,做刘邦的谋士;二是投靠项羽,更好地为韩国谋取利益。张良最终选择了后者,试图通过跟随项羽来为韩国谋得更多的利益。张良在刘邦与项羽之间犹豫不决,反复摇摆,显得有些首鼠两端。但这并不意味着张良是一个无情无义的小人。事实上,他多次救过刘邦性命,在鸿门宴上,张良曾为刘邦争取生存的机会;后来,为了帮助刘邦争取汉中的利益,张良可谓是尽心尽力。 然而,项羽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张良的彻底转变。项羽虽曾给予张良一定的信任,但他并未珍惜张良的才能。当张良在项羽麾下效力时,项羽忽略了张良的战略眼光,甚至对他产生了猜疑。项羽觉得张良过于亲近刘邦,于是找借口将韩成杀害。这一举动让张良彻底心灰意冷,意识到自己为复兴韩国所付出的努力,最终变成了一场空。张良为恢复韩国付出了二十多年的心血,甚至为此牺牲了自己的未来,但最终一无所获。此时,张良的心中或许早已死灰,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寻找新的机会。在深感失望后,张良决定重新选择一个值得信任的主公,而项羽显然已经不再是最佳选择。刘邦志在统一天下,而项羽的目标只是做一个霸主。为了复兴韩国的理想,张良最终决定再次投身刘邦阵营,从此全力辅佐刘邦,帮助他建立了大汉帝国。 整个西楚政权中,项羽和范增缺乏战略眼光,从未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像张良、韩信、陈平这样的杰出谋士,项羽未能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反而把他们推向了刘邦阵营。张良作为一位出色的战略家,若能在项羽麾下得到重用,或许天下的归属就不一定是刘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