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后,天下纷纷起义,陈胜吴广首先举起了反旗,带头反抗秦朝的暴政。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局面,但他并未有效地治理国家,导致百姓困苦。秦始皇死后,陈胜吴广发起起义,随后的反秦运动在各地不断爆发。虽然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王朝,但它的统治仅持续了不到十五年,就在秦王子婴向刘邦交出传国玉玺的瞬间走向终结。
在推翻秦朝的过程中,刘邦和项羽无疑是最重要的功臣。刘邦和项羽两人之中,项羽的实力更强,威望也更高。当他进入咸阳时,所有的诸侯都纷纷跪迎他。尽管如此,项羽并未选择称帝,而是采取了分封制,封立了十八路诸侯,并自立为西楚霸王。那么,为什么项羽没有像秦始皇一样建立中央集权,而选择了分封呢? 关于项羽为何选择分封,有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项羽本就不想当皇帝,因此才选择了分封。楚国在战国时期类似于部落联盟制,项羽身为楚国贵族,习惯了这种体制,可能因此倾向于保留这种分封形式。而且秦朝尽管建立了大一统,却由于集权过度、民力被滥用,导致社会动荡、民众疾苦,项羽作为起义军的领袖,对于这种政体自然没有兴趣。 不过,这种解释似乎不完全符合项羽年轻时的抱负。在他小时候,曾在秦始皇的车队前说过吾可取而代之,这表达了他渴望成为一位英雄、统一天下的雄心。因此,项羽并非不想做皇帝。史记中通过韩信之口也提到,项羽其实并不喜欢分封制,而是因为局势所迫才不得不接受这一安排。 项羽之所以实行分封,主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压力。首先是怀王之约的约束。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成为楚地起义军的领导,项梁以楚怀王熊心的名义联合刘邦等人,成为楚地的霸主。但项梁并未直接控制其他地区的义军,像齐国的田氏便与项梁不和。为了联合更多的起义军力量,项梁和各地将领达成了怀王之约,保证灭秦之后恢复分封制,并由楚国主宰天下。 怀王之约中明确规定,先攻占咸阳的人将成为关中王,拥有管理秦地的权力。项羽进入咸阳后曾问楚怀王是否执行这个约定,怀王答复说要如约。项羽当时名义上仍是楚怀王的臣子,无法违背,因此必须遵守分封的决定。如果他想实现自己年少时的帝王梦想,唯一的途径就是先除掉楚怀王,再统一天下。 其次,项羽虽然实力最强,但他并不是唯一的反秦功臣。许多其他反秦将领实力也相当强大,包括许多旧贵族,如张耳、田市,以及一些从乱世中崛起的草莽英雄,如黥布。如果项羽强行不分封,必然会激起这些人的不满。因此,在这两股压力下,项羽最终选择了分封制。 项羽在分封时,并没有完全遵循怀王之约,而是采取了一些手段,既维持了分封制的表面,又削弱了竞争对手的实力。首先,他假装尊崇楚怀王为义帝,名义上遵循分封,但实际上将怀王驱逐出了楚地,将楚地一分为四,自己占据了最富饶的部分,并自封为西楚霸王。其次,他打压了与自己竞争的刘邦。在灭秦过程中,项羽虽然因怀王命令带兵救赵,赢得了一定的声望,但并未能及时占领咸阳,反而让刘邦抢得先机,项羽心中难免不满。分封时,项羽违背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将关中分为四块,分别封给了刘邦、章邯、董翳、司马欣等人,试图通过这些人来牵制刘邦,并剥夺了刘邦亲密盟友韩王成的封地。此外,项羽还把优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部下或归顺的诸侯,如黥布被封为九江王,跟随项羽的张耳、田都、吴芮等人也都得到了封地。与此同时,项羽将六国王室的后代安置在偏远地区,防止他们在富庶之地建立强大的势力。 项羽的分封策略可谓是费尽心机,既保证了自己在诸侯中的霸主地位,又削弱了潜在的竞争者。但这种分封虽然在短期内稳住了局势,却也埋下了不少祸根。首先,项羽没有意识到关中的重要战略和经济地位,以为将刘邦分封在此就能限制其发展,结果刘邦以此为根据地,暗渡陈仓,打破了项羽的封锁。其次,项羽将楚怀王分封到偏远地区后,仍然不放心,派人杀害了楚怀王,这不仅引发了外界质疑,也为刘邦提供了以替义帝报仇为名号召天下反抗项羽的政治资本。最后,虽然项羽的分封增强了自身力量,但也得罪了不少未得到封地的人,如田荣、陈余等,导致了他不得不忙于应对东征西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