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版的《三国演义》中,有一幕描写了刘备带着七十多万大军准备讨伐孙吴,但在夷陵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最终以失败告终。刘备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没有听从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因此才导致了后来的火烧连营,忠诚的将领黄忠也因此丧命。然而,在许多史料和记载中,我们并未找到诸葛亮反对刘备伐吴的相关记载。无论是正史还是注引,都没有明确提到诸葛亮反对,反倒是赵云曾经劝阻过刘备。
根据史料的记载,诸葛亮并没有完全反对刘备伐吴,他只是认为刘备的出征太过仓促。诸葛亮认为,无论是孙权还是曹操,都是未来必须消灭的敌人,而所谓的结盟或联姻,只是权宜之计。在他看来,要想对付曹操和孙权,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刘备刚刚称帝,就急于出征,这样的出兵显然准备不足。此时,马超和魏延还未完全脱身,黄忠也已经病死,赵云甚至公开表示反对,梁山的气力自然有所保留。所以,诸葛亮的建议是,在出征之前,必须先统一内部的思想,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顺利进行伐吴。 在《三国志·庞统法正传》一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当时的想法,按照现代的理解,诸葛亮的意思是法正和庞统的意见应当得到采纳,而法正的建议比诸葛亮自己说的话更加具有说服力。许多人在了解这些史实后表示,诸葛亮其实并不完全反对刘备出征,他知道自己劝阻无效。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中还有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刘备身边并没有一个合适的参谋。在他看来,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在于刘备没有听从适当的劝谏。如果当时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那么伐吴的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所以可以看出,诸葛亮并不反对刘备伐吴,而是认为刘备仍然有胜算,只是惋惜他没有听从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