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日本人学校? 这个问题既有历史背景,也与现实需求密切相关。 1978年,中国刚刚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这一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并参观了松下公司总部。在与松下幸之助老先生的交谈中,邓小平坦率地表达了中国的现代化愿景,强调了对外国资金和技术的迫切需求:我们正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急需吸引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资金。松下先生,您能否为中国的这一伟大事业提供支持?松下幸之助先生当即表示愿意全力支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在松下幸之助的倡导下,整个日本企业界纷纷响应,开始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亟需外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国际市场的支持。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企业之一,日本企业的投资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1983年,中国的首个经济特区——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正式启用。在这片尘土飞扬的工地上,日本三洋公司率先入驻,很快便建立了厂房并开始生产。直到今天,三洋等日本公司依然在深圳设有分支机构,并有超过3600名日本员工在这里工作。 邓小平访问日本后不久,松下幸之助不幸去世。然而,松下的后代们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他们不仅设立了大量企业和研究机构,还为中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贡献了税收,带来了先进技术和资金支持。尤其是在苏州,松下等多家日本企业将投资重心放在了这里,最多时,苏州的日本企业数量曾达到6800家,而松下旗下的企业至今仍保持着数十家之多。 除了企业的投资,日本政府也为中国提供了长达43年的巨额资金援助。从1979年到2022年,日本向中国提供的资金援助总额达到了3.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00亿元)。这些援助支持了367个大型项目,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上海宝山发电厂、中日友好医院以及北京地铁2号线等。 随着大量日本企业和日本人进入中国,如何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教育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孩子们与父母分开留在日本可能违反日本的法律,也不符合他们的文化传统。而让孩子们长时间留在中国不读书,会影响他们的学业进展和未来的高考准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允许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开办子女学校。但这些学校必须经过中国政府审批,并且不得接收中国公民。这一规定确保了中国适龄学生能够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中接受持续的教育,以便他们能够顺利参加中考和高考等考试。同时,这些外籍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也由各校自行决定,且符合各国文化背景。由于这些学校主要为在中国的外籍人员子女提供教育,而这些孩子未来可能会回到本国继续学习或参加高考,使用本国教材显得非常合适。 然而,这些日本人学校也曾发生过一些安全事件。2004年,曾有两起朝鲜脱北者闯入北京的日本人学校。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各地的日本人学校根据中国管理部门的要求,加强了安保措施,使得这些学校的外部安全显得更加严密。 如今,许多中国城市,如苏州、深圳等地,都设有日本人学校。这些学校不仅为在中国工作的日本人子女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例如,深圳的日本人学校目前有超过270名学生,学校的建设资金和家长大多来自三洋、富士施乐、爱普生、兄弟工业和YKK吉田等日本知名企业。这些企业仍在深圳持续发展,并为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