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国的数百万军队在绵延千里的苏德防线上,对苏军展开了进攻。后世读史每到此处,读者总是心生疑惑,为什么德国要在灭亡英国前,再树强敌呢?
有一种说法,苏联制定了“大雷雨计划”。也就是说即便德国不入侵,苏联也要在不久之后进攻德国,不过直到今天,“大雷雨计划”的真实性仍有待考证。
【大国陷阱-一战前】
结合欧洲历史,海陆强国的兴衰更替,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词:“大国陷阱”。
希腊古典时期,雅典崛起,与斯巴达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一个新兴大国崛起,必然要和旧的大国爆发战争,以此一决高下。”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也称“大国陷阱”。
在世界近五百年历史上,“大国陷阱”发生了很多次。
1585年(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604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英西战争,英国与海上霸主西班牙爆发战争,英国逐渐取代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
1775年(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83年(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美国独立战争,北美十三州的立国之战,击败英国。
1853年(清文宗咸丰三年)-1856年(清文宗咸丰六年),克里米亚战争,英国、法国不惜与宿敌土耳其合作,击败崛起的沙皇俄国。
1898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美西战争,美国与西班牙在北美和西太平洋发生战争,美国取得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等地。
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德国和奥匈帝国等新兴力量,不满殖民地资源分配不均,挑起了战争。结果德意志帝国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奥匈帝国解体,英国法国等保持了传统列强的地位,美国借机崛起。
【大国陷阱-一战后】
一战后,德国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和租借地,本土面积从54.09万平方千米缩水到46.88万平方千米,是德意志帝国的86.67%。
德国本土,波兰边境线向西推进几十千米,划走但泽走廊,让德国的东普鲁士成为飞地;法国划走阿尔萨斯和洛林,还在德国设立莱茵兰非军事区作为缓冲;丹麦从日德兰半岛上割走北石勒苏益格;立陶宛拿走东普鲁士的梅梅尔;比利时划走欧本及马尔梅迪;捷克斯洛伐克拿下东上西里西亚。
被列强如此瓜分,德国人不会甘心,20年后卷土重来,挑战英法等列强,二战爆发。
当德国闪击战击溃英法联军之后,英国无力地龟缩于英伦三岛,德国的空军和海军也无法压制有美国支持的英国。在欧陆范围内,“大国陷阱”再一次出现在德国人面前,法国不堪一击,但苏联的军力强大,且日后必有一战。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在苏联实力进一步提升之前,先下手为强扫除东方的后顾之忧,于是“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了。
二战后的世界,仍无法摆脱“大国陷阱”,苏联和美国一起打败了德国。战火犹在眼前,双方立即开始了冷战。要说苏联与美国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吗?还真找不到,美国是一战时期才在欧陆崭露头角的新兴势力,与沙俄-苏俄-苏联的合作远多于对抗。
冷战的结果是华约不复存在,苏联解体成15国,南斯拉夫解体成6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西德东德统一。
苏联解体后,美国又对世界经济老二日本下手了。美国在日本驻军有几万,海军、空军基地多个,日本的军事和国防完全在美国控制下,日本在国际上几乎对美国言听计从。然而日本太富有了,日本土地市值总额甚至一度达到了美国的 4 倍,一个东京房地产价值相当于整个美国,福布斯富豪榜上,前四名都是日本的房地产大佬。
美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面,连续祭出日元美元协议、广场协议、日美构造协议等杀手锏。1995年,日本GDP总量5.45万亿美元,美国GDP总量7.64万亿美元。2024年,日本GDP总量4.03万亿美元,美国GDP总量29.18万亿美元。
【苏德的分歧】
回到二战时期,苏德之间的确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中分波兰后,双方的战略目标重叠,矛盾清晰可见。
德国的目标是欧陆,将英国赶下大海,占领西边的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同时沿多瑙河一线控制东边的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一直到黑海,再图小亚细亚半岛和高加索地区。德国希望苏联从中亚南下阿富汗、英属印度,再进一步包抄英法控制的阿拉伯半岛。
而苏联的战略中心并不在南亚和西亚,甚至东北亚、中亚都重要一些。苏联的战略核心也在欧洲,苏联希望控制多瑙河下游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土耳其,将黑海当做内海,这才是苏联优先级最高的选项。下一步苏联的目标应该是芬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这种处于西欧文化边缘的国家,甚至另外半个波兰,因为波兰人也是斯拉夫人。而苏联在东北亚,与德国的盟友日本有直接冲突,但属于次要利益,重要性远不如欧洲家门口。至于南亚、西亚,苏联可以经略,但比起欧洲来不值一提。
由于苏德双方战略重叠,而且互相觊觎对方家门口的土地,一山不容二虎,那苏德就必有一战。德国不过是希望通过闪击战,迅速解决疏于防备的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