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1年炎热的夏天,美国社会学家甘博来到中国旅行。他途经山海关、北戴河等著名城市,拍摄了大量反映当地人文风貌的照片。通过这些宝贵的晚清时期照片,后人得以一窥百余年前河北秦皇岛一带普通农民的生活场景。
这是一张来自晚清时期河北农村的照片,照片中的小女孩穿着简单的肚兜,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晚清末期,朝廷开始禁止女性缠足,这意味着女孩们不再遭受缠足的痛苦,同时她们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是晚清时期河北秦皇岛郊区的一个小商贩的照片,商贩手里拿着箩筐在街头叫卖。由于许多贫苦家庭土地贫瘠,无法种植足够的粮食,便转而做一些小规模的手工业来维持生计。卖箩筐这样的生意,尽管辛苦,但收入微薄,勉强够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销。 这张照片展现的是晚清时期河北农村的一景:一位农民用驴子驮着家里种植的蔬菜和水果在街头出售。从照片中可以看到,箩筐里盛放的似乎是黄瓜。一个路人停下脚步,似乎对这些瓜果产生了购买的兴趣。尽管河北的工业在那个时期开始有所发展,但农业依然是当地经济的主力。 这张老照片记录的是晚清时期河北小镇街头的一个卖大蒜的小商贩。尽管生活在晚清末期的河北百姓大多过得相对温饱,但他们的生活条件仍然非常艰苦。如果遇到旱涝等自然灾害,许多家庭就只能忍受饥饿。那时的大部分百姓以粗粮为主食,偶尔几年来一次大米和肉类,都是难得的奢侈。 这张照片展示了晚清时期河北农村的高粱田。众所周知,高粱是一种粗粮,属于中国传统的五谷之一。它是北方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粮食之一,特别是在寒冷的北方,高粱因其耐寒耐涝的特点,成为了最适应环境且产量较高的粮食作物。这是一张晚清时期河北农场上的老农民卖力鞭谷的照片。当时,农民并没有机器可以帮助脱谷,所有的农活都需要靠自己的双手和体力来完成。这样的场景对于生活在农村的80后来说并不陌生。回忆中,家乡的扬谷场和父母忙碌的身影,都是童年时光中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