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指挥淮军多次攻占苏州、常州和无锡等地后,朝廷屡次指派他带领部队联合进攻南京(即太平天国的天京)。然而,李鸿章并不清楚自己老师曾国藩和九帅曾国荃的真实意图,因此迟迟未敢贸然出兵。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鸿章决定给曾国藩写信,试探一下他的态度。
收到信后,曾国藩立刻察觉到李鸿章的用意,他明白李鸿章可能想要参与进攻南京,于是心中已有了应对之策。他决定写信给曾国荃,商讨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在信中,曾国藩写道: 仔细思考,少荃参与剿灭金陵,实际有很多好处。唯一的不利之处,可能是功劳被别人抢去。最近,胡林翼在鄂省表现出色,李续宾在九江立下赫赫战功,曾国荃在安庆也有显著战绩,而少荃则在苏州立下赫赫战功。即使金陵是少荃和沅甫各占一半,也未必是坏事。为了避免争夺‘第一功名’,不如早早做决定,悄然开始行动。等少荃到达南京时,我必定亲自赶到金陵,与他一同攻城。——《曾氏家书》 曾国藩的劝说,其实是出于对曾国荃独自攻取南京后可能面临的麻烦的担忧。他怕曾国荃功劳过大,会引来嫉妒,反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他希望李鸿章能来协助分担攻城的责任,这样就不会给任何一方造成损害。 然而,曾国荃性格刚烈,他并不接受曾国藩的建议,仍然决定独自进攻南京,想要独占这份荣耀。于是,曾国藩只得写信给李鸿章,巧妙地婉拒了他的援助,信中写道: 我们两军有多年的交情,贱兄一直盼望你来支援。然而,我有两点顾虑:一方面,东军(淮军)财力雄厚,西军(湘军)则困顿贫弱,士气上恐怕会有所差距;另一方面,东军屡立战功,士气高昂,怕有人争夺功名,甚至引发不和……——《曾国藩家书》 通过这封信,曾国藩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真正的意思:表面上欢迎李鸿章的到来,但实际上他设置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要求两军同时发放军饷。淮军因地理位置优越,征税便利,军饷得以按时发放,远比湘军富裕,而湘军则面临资金短缺。如果两军的军饷水平需要平衡,李鸿章必定无法接受。 李鸿章收到信后,立刻理解了曾国藩的意图,知道他虽然表面上愿意接纳自己,却希望自己不要插手,避免争抢功劳。于是,李鸿章借口天气炎热,士兵疲惫,推迟了出兵的日期,并告知曾国藩自己因病在苏州休养,无法立即出兵。同时,他也写信向曾国藩明确表示自己不愿与湘军争功,表明了自己不敢近禁脔而窥卧榻的心态。曾国藩读完信后,心中既感到欣慰,又松了一口气,知道李鸿章心领神会,自己无需再担心两军之间的争斗。 不过,尽管李鸿章表面上表现出忠厚,推迟了出兵时间,实际上他并不想冒险与曾国荃发生冲突。攻占南京固然是极大的荣耀,但考虑到曾国荃已经在南京城下苦战了很久,他不愿意去挑起不必要的争端。于是,淮军和湘军在南京的攻防战中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实际上,淮军并非不想参与进攻南京。许多将领,包括刘铭传和周盛波等,都十分渴望参与此战。《异辞录》记载,当接到征召时,他们也非常想参加,因为他们认为湘军已经立下赫赫战功,怎么能甘心让别人夺走这份荣誉。然而,李鸿章出于忠厚的考虑,严格要求部队不轻举妄动。事实上,李鸿章的忠厚只是为了避免与曾国荃发生冲突,故意拖延了出兵的时间。 曾国藩早已看透李鸿章的心思,且对他这种做法十分感动。最终,随着南京城的陷落,曾国荃的吉字营成功攻占了南京,而李鸿章并没有参与其中的争功。战后,当曾国藩在金陵与李鸿章见面时,深感自己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完全得益于李鸿章的成全。在两人相见时,曾国藩握住李鸿章的手,感激地说道:愚兄弟的面子,全赖阁下成全。——《曾文正公家书》 李鸿章的成全并非单纯出于忠厚,更多的是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在曾国荃的吉字营面临严重缺饷问题时,曾国荃和部队拼死作战,唯一的目的就是通过战功升官发财。为了缓解军饷短缺问题,曾国荃允许士兵在攻占南京后进行大规模掠夺,三天内弥补军饷。李鸿章深知,如果自己带领淮军前来支援,极有可能与曾国荃的部队发生冲突,甚至可能在与鲍超的部队相遇时遭遇拦截。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决定保持距离,让曾国荃独自攻占南京。随着南京城的最终陷落,太平天国也宣告灭亡。曾国荃的吉字营攻占了南京后,立即开始了大规模的掠夺,而淮军则早已退出了这场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