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元的生平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随冯玉祥征战四方,直到中原大战结束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宋哲元参与了冯玉祥与南北军阀之间的战争,屡次立下战功,逐渐成为冯玉祥麾下的五虎将之一。尽管当时的军阀混战充满了许多不必要且没有实际意义的战争,宋哲元凭借一系列的胜利,逐渐声名显赫,积累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第二阶段是从29军的成立到长城抗战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宋哲元领导的29军在长城抗战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英勇。尽管兵力不足、装备简陋,但他依靠顽强的意志力和出色的战术,以大刀作为武器,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成功树立了29军的威名,也使得他本人在民众中成为抗日英雄。
第三阶段是从29军进驻平津地区直到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在这一阶段,29军的规模迅速扩大,从最初的两万多人发展到十几万人。然而,宋哲元的表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他早期抗日英勇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日军的强大压力,他逐渐采取了妥协的态度,多次在关键时刻选择退让,导致29军在日军的进攻下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领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曾经的抗战英雄发生如此剧烈的转变呢? 1932年3月,伪满洲国在日本的支持下宣告成立,但日本关东军认为这还不足以确保满洲国的安全。为了进一步巩固满洲国的存在,日军攻占了山海关和热河,并将占领区推进至长城一线。原驻守这些地区的东北军汤玉麟部和王以哲部几乎瞬间溃败,而张学良由于无法忍受局势的变化,辞去了华北军政长官的职务。此后,蒋介石决定将何应钦派往北平,接替这一职务。 1933年1月1日,长城抗战爆发,西北军、蒋系嫡系部队以及晋绥军联合抗击日军,造成日军重大伤亡。然而,由于蒋介石坚持妥协政策,抗战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且在日方的压力下,蒋政府与日方签订了《塘沽协定》,将长城以南的22个县划定为非武装地带,实际上为日军进攻华北做了铺垫。 此时,日本在中国驻有两支驻军:关东军和驻华北的中国驻屯军。尽管关东军的建立较晚,但驻华北的驻屯军早在1901年就通过《辛丑条约》成立,可以看出华北北部早已处于日本的控制之下。 1935年7月,日本提出了《何梅协定》,尽管协定未正式签署,但日本驻华北的司令酒井隆向何应钦提出条件,何应钦没有反对,因此日本单方面宣布协议成立。协定中最为严苛的一项是,蒋系嫡系部队不得驻扎华北,这使得何应钦对酒井隆怀恨在心,二战后,何应钦将酒井隆列为战犯,并誓言追究其责任。 原本蒋介石计划依靠何应钦抵挡日军侵扰,等到1938年训练出足够的德械师后,再与日军展开决战。然而,日方却绕过何应钦,直接与宋哲元接触。在《何梅协定》签订后,蒋系嫡系部队撤出华北,29军成为唯一驻守华北的部队,宋哲元也因此实际上掌控了华北的军政大权。 宋哲元是个复杂的人物。表面上,他可能给人以柔弱、迟缓的印象,但在关键时刻,他却能展现出决断力。1928年,他指挥西北军征战陕西时,曾在一夜之间处决了4500多名俘虏,震慑了整个陕西。中原大战结束后,西北军的残部退至山西,准备推选新的领导,最终选中了宋哲元。 在长城抗战期间,宋哲元的部队主要驻扎在察哈尔一带,尽管地理环境艰苦,养兵十分困难,29军依然坚守了下来。然而,当29军进入物资丰富的平津地区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物资充足,士气也随之下降,军队的战斗力有所减弱。此时,宋哲元面对来自内外的压力,既有爱国情怀,又有军阀意识,这两股力量交织在一起,使得他在面对日本的压力时,常常选择了妥协。 蒋介石原本希望通过宋哲元坚守华北来延续抗战的机会,但宋哲元的态度却逐渐变得模糊。他虽然名义上还是蒋系的人,但也希望保持29军在华北的独立地位。蒋介石对此深感担忧,担心日本绕过南京,直接与宋哲元谈判,这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日军也频繁向宋哲元施加压力,尤其是关东军的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经常与宋哲元接触,逼迫他做出表态。尽管宋哲元没有完全与日方妥协,但他始终未能果断地断绝与日本的关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日方的威胁和提议,做出了对中国不利的决定。 1936年秋,宋哲元与日本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签订了《中日华北经济开发协定》谅解协议。尽管他没有正式签字,但也未表示反对。这份协议对中国极为不利,包括日本参与修建津石铁路、控制华北的棉花产业等,最终导致南京方面极为愤怒,认为宋哲元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宋哲元的妥协与幻想最终导致华北局势恶化。1937年,南京方面决定加强对华北的控制,宋哲元本应前往南京参加会议,但他未能如期到达。很多人为他辩解,说他是被日本阻挠,但如果他真有意前往,日方是无法阻止的。蒋介石不得不指派宋哲元的副手前往南京,试图让他认清形势。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宋哲元仍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尽管蒋介石命令他赶赴保定指挥作战,但他依然选择前往天津,并继续与日本驻屯军的司令官接触。最终,日军向宋哲元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29军撤离北平,而宋哲元错失了反应机会。随着日军的进攻,平津地区最终沦陷。 宋哲元因长期的焦虑与内疚,健康状况逐渐恶化,最终住院。尽管他曾誓言为国捐躯,奋勇抵抗,但他的一系列失误与妥协,给中国的抗战事业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抗战初期,尽管宋哲元在一些问题上出现过失误,他的本质依然是爱国的。在与韩复榘的冲突中,宋哲元意识到国家的危机,并及时将消息报告给蒋介石,避免了一场割据的危机。因此,尽管他在抗战初期做出过一些错误判断,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宋哲元依然保持了自己的立场和大节,表现出了相当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