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这项决定是继1948年11月1日发布的《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之后,再次对军队番号进行的重要调整。核心内容非常明确:对原有的四大野战军——西北野战军(西野)、中原野战军(中野)、华东野战军(华野)、东北野战军(东野)的番号进行重新编排。 在这次调整中,西北野战军被改为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改为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则变成了第三野战军,而东北野战军则被重新编为第四野战军。这个调整使得本来各具特色且历史悠久的野战军有了更加清晰的排序。然而,除了这四大野战军之外,还有一支实力雄厚的部队,很多人常常忽视,那就是由聂荣臻领导的华北野战军。在1949年的全军整编时,华北野战军的兵力一度达到了32万人,而此时的第一野战军兵力只有15万,后来加入了18兵团和19兵团,才使总兵力突破了30万。那么,问题来了,兵力远超第一野战军的华北野战军,为什么没有被编为第五野战军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追溯到华北野战军的历史背景。
实际上,严格来说,华北野战军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编制名称,这个名字实际上是由于习惯而流传下来的,正式的名称应为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很多人可能感到惊讶,为什么没有华北野战军的正式编制?事实确实如此,军史中有明确记载这一点。 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前身是晋察冀野战军。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我军各大军区的正规部队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为了适应新的战斗形势,许多军区开始逐步组建野战军这一编制。根据当时的战略需求,我军共组建了六个不同的野战军——华中、山东、晋冀鲁豫、晋绥、晋北以及晋察冀。这些野战军的番号通常与它们所在的地域相关,而晋察冀野战军则特别细分为第一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 其中,晋察冀第一野战军的司令员是聂荣臻,第二野战军的司令员是萧克。两人同时担任晋察冀军区的司令员和副司令员。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中央军委决定从各个战略区抽调一定兵力,组建新的野战军。虽然这些野战军最初隶属于各大军区,但中央军委明确要求它们不归属于地方军区的建制,而是直接接受中央军委和各中央局的指挥。 然而,晋察冀第一和第二野战军的组建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到1945年12月,由于种种原因,晋察冀第一和第二野战军的建制相继撤销。晋察冀第一野战军的番号被取消,第二野战军的指挥机构与冀察热辽军区合并,组成了新的冀热辽军区。因此,晋察冀的第一和第二野战军在历史上仅存在不到一年,便被解散。 到了1946年6月,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央的战略需求重新组建了晋察冀野战军,但这次没有再分为第一和第二野战军,而是直接使用晋察冀野战军的番号。萧克继续担任该军的司令员。新组建的晋察冀野战军下辖1、2、3、4四个纵队,其中第1纵队是原晋冀鲁豫军区的第1纵队,司令员为杨得志;第2纵队是原晋察纵队,司令员为郭天民;第3纵队是原冀中纵队,司令员为杨成武;第4纵队则是原冀晋纵队,司令员为陈正湘。 然而,晋察冀野战军的稳定性并没有持续多久。仅仅半年后,1946年12月,晋察冀野战军再次面临改编。这一次,晋察冀野战军的指挥机构被撤销,部队直接归晋察冀军区管理,原本的第1纵队被归还给晋冀鲁豫,剩余的三个纵队则转为普通的野战纵队。 这一系列调整并非偶然,而是由于晋察冀地区在当时的战争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尤其是战区指挥体系不健全,军区内部分兵力分散,导致了统一指挥和调度的困难。中央军委的战略调整,正是源于晋察冀野战军战绩不佳。 直到1947年6月,朱德总司令亲自到晋察冀,并进行全面整改,这一局面才得以扭转。通过朱总司令的改革,晋察冀军区逐渐恢复了战斗力,在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中,成功击败了傅作义的部队。经过这一番历练,晋察冀野战军最终在1948年重新组建,并随着华北军区的合并,成为了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然而,即便如此,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在解放战争初期的表现仍未达到预期,战绩相对较差,尤其是在与傅作义的多次交锋中,由于战略上的被动,晋察冀根据地并未取得重大突破。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东野入关后,形势才有所好转。同时,由于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在这一时期受限于华北地区的局势,未能扩展至其他地区,这直接影响了最终的编制结果,未能成为第五野战军。 相比之下,第一野战军虽然最初兵力较少,但凭借卓越的战绩,在全军整编中获得了老大哥的地位。西北地区的条件十分艰苦,但在彭德怀的领导下,西北野战军凭借有限的资源,成功地牵制了胡宗南的大军,并取得了多个显著的胜利。西北野战军的成功最终使其成为了第一野战军,展现了极高的战略和战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