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脉的晨光刚洒向雪场,一道红色身影就已在初级雪道上滑行。19岁的林薇屈膝、收臂,雪板在雪面上划出流畅的弧线,扬起的雪沫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但当她尝试完成一个简单的后刃转弯时,左膝传来的隐痛让她猛地停住——三年前的那记重摔,留下的印记从未真正消失。
作为国家青年滑雪队的潜力选手,林薇曾是高山滑雪项目最耀眼的新星。16岁那年的全国锦标赛上,她以断层优势夺冠,被媒体称为“雪场上的红色闪电”。可就在备战世青赛的关键期,她在训练中遭遇意外,左膝前交叉韧带断裂,手术恢复期长达八个月。当她重新站在雪道上时,曾经行云流水的动作变得僵硬,连完成基础的滑行都要克服心理与生理的双重障碍。
“别怕,把重心再放低些。”教练周涛踩着雪板滑到她身边,手里拿着记录着她过往训练数据的平板。这位曾带出过奥运选手的老教练,在林薇受伤后主动申请成为她的专属教练。“你的问题不是技术丢了,是不敢再信任自己的膝盖。”周涛调出林薇受伤前的比赛视频,画面里的少女眼神锐利,雪板在陡峭的赛道上如履平地,“你要做的,是把过去的自己找回来。”
恢复训练比想象中更艰难。每天清晨,林薇要先在康复室进行两小时的力量训练,绑着沙袋做深蹲、弓步,直到左膝酸痛得抬不起来;上午的雪上训练,周涛会用标志桶为她搭建简易赛道,从直线滑行到简单转弯,每个动作都要重复几十遍。有一次,林薇因急于求成尝试高难度动作,结果重心不稳摔在雪地里,左膝的剧痛让她当场哭了出来。周涛没有扶她,只是在一旁说:“雪场不相信眼泪,想赢就要自己站起来。”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一次队内对抗赛。林薇作为替补选手上场,面对比她年轻两岁的对手,她全程被压制,最终以巨大差距落败。赛后她躲在更衣室里,看着自己左膝上的疤痕发呆,周涛却把一份世青赛的参赛报名表放在她面前:“队里给了你一个外卡名额,去不去,你自己选。”林薇盯着报名表上的“高山滑雪女子大回转”项目,想起自己当年在雪道上的誓言,咬着牙在报名表上签下了名字。
备战世青赛的三个月里,林薇把训练强度拉到了极致。为了增强左膝的稳定性,她每天额外加练一小时平衡训练,单腿站在平衡垫上,直到身体不再晃动;为了提升转弯速度,她反复观看奥运冠军的比赛录像,把每个技术动作拆解成细节记在笔记本上。周涛也为她量身定制了战术:“你的爆发力还在,要利用弯道的节奏打乱对手的节奏。”
世青赛的大回转赛道以陡峭和多弯著称,出发前,林薇摸着左膝上的护具,想起了三年前那个在雪场上无所畏惧的自己。发令枪响,她如离弦之箭般冲出起点,雪板在雪道上疾驰,风在耳边呼啸。前半程,她保持着稳定的节奏,与领先选手的差距不断缩小。但在通过第五个弯道时,左膝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疼痛,她身体一歪,险些失去平衡。
观众席上发出一阵惊呼,周涛在场边大喊:“稳住!用核心力量!”林薇深吸一口气,迅速调整重心,右手紧紧握住雪杖,借助身体的惯性完成了一个漂亮的侧滑转弯。这个瞬间,她突然找回了受伤前的感觉——雪板与雪面的摩擦声、风的方向、身体的平衡,一切都恰到好处。后半程,她彻底放开了手脚,每个转弯都精准利落,速度越来越快。
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林薇低头看向计时屏,1分28秒76——这个成绩不仅刷新了她的个人最佳,还暂时位列第一。她站在雪道上,看着远处的雪山,泪水忍不住滑落。当最后一名选手冲线,确认她夺得冠军时,周涛快步跑过来,用力抱住她:“我就知道,你没让我失望。”
颁奖仪式上,林薇穿着红色的队服,胸前挂着金牌,面对镜头微笑。她的左膝还在隐隐作痛,但此刻的她无比清楚,那些伤痛与坚持,都成了她成长的勋章。“有人问我,受伤后有没有想过放弃。”林薇在赛后采访中说,“但当我站在雪道上,感受风从身边吹过,就知道自己这辈子都离不开滑雪。”
如今,林薇的训练计划里依然有专门的康复内容,她的左膝上也永远留下了疤痕。但每当她踏上雪道,那些印记都在提醒她:体育的魅力,不在于从未跌倒,而在于跌倒后总能重新站起来。风再次吹过雪场,林薇踩着雪板滑向远方,红色的身影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划出一道耀眼的轨迹——她的滑雪之路,才刚刚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