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被任命为相国,并继承了晋王的封号。没多久,他就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自己登上了皇位,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刚登基时,司马炎励精图治,开启了太康之治的盛世局面。到了咸宁五年(279年),他发动了晋灭吴之战,终于实现了天下统一。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追谥为武皇帝,庙号为世祖,安葬于峻阳陵。 大家都知道,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通常庙号为太祖。例如,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庙号为太祖,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太祖。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尽管被后人称为汉高祖,但他的庙号也是太祖。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为什么司马炎的庙号是世祖而不是太祖呢?
首先,庙号太祖通常是给那些从零开始、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的。《礼记·王制》中有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其中太祖即是大祖。因此,通常只有那些完全凭借自己一手打下江山的开国皇帝,才能使用太祖这个庙号。像刘邦、赵匡胤和朱元璋,都是符合这个条件的。而与之相对的,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他们的庙号是高祖,这也是因为他们的家族在建立王朝前就已经有了深厚的根基,所以他们不适合使用太祖这个庙号。 同样的道理,司马炎也不是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 司马炎是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在曹魏的嘉平年间,司马炎被封为北平亭侯,之后又先后担任了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等职务。后来,他在东武阳县迎接了魏元帝曹奂继位,自己也随之成为晋王太子。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继承了父亲司马昭的职位,成为晋王,并顺利通过父亲的支持继承了曹魏的大权,建立了西晋。 由于司马炎并没有经过什么显赫的功绩就接管了父亲的事业,而是在家族背景和众多世家支持下顺利登基,因此,他如果使用太祖庙号,显得不太合适。于是,西晋建立之后,司马炎追封父亲司马昭为太祖。司马昭在早期就参与了许多战斗,为曹魏贡献了不少功劳,如参加了高平陵之变,参与平定淮南三叛等,他在帮助父辈建立魏国政权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他被追封为太祖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师去世后的大将军职务,并在甘露五年(260年)杀害魏帝曹髦,立曹奂为帝。到了景元四年(263年),他派遣钟会、邓艾等人三路进攻蜀汉,最终实现了三国的统一。在这段历史进程中,司马昭为西晋的建立铺平了道路,因此他的庙号使用太祖是有充分理由的。 而司马炎的庙号为何是世祖呢?这与世祖庙号的含义有关。一般来说,世祖庙号通常是用来指代那些在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全新历史阶段的君主。尽管司马炎不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但他确实为西晋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西晋继承了魏国的大业之后,司马炎带领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所以,司马炎的庙号更倾向于表示他是这个新历史时期的开创者,也即是承上启下的君主。总之,尽管司马炎建立了西晋,并实现了三国统一,但由于他不是完全依靠自己一手建立的政权,而是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因此其庙号为世祖而非太祖。这个庙号正好符合他在西晋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