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之后,他的首次出征就大获全胜,那就是火烧博望坡。这一仗让曹军损失惨重,夏侯惇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十万曹兵被大火焚烧得所剩无几,连关羽和张飞也因火势而无计可施。紧接着,曹操亲自率军进攻新野,刘备主动放弃新野,退守樊城。夜晚,诸葛亮再次发动火攻,曹仁的部队被烈焰吞没,只得仓皇撤退,十万大军再次遭受重创。第三次大火发生在赤壁,百万曹军被诸葛亮与周瑜联手烧得几乎全军覆没,曹操本人都险些丧命。
这三次惊天动地的大火后来演化成一句民间谚语: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见诸葛亮善于火攻是他出道的绝活。然而,到了七擒七纵孟获时期的火烧藤甲兵一节中,诸葛亮仅烧死了约三万藤甲兵,却感慨自己的阳寿可能因此缩短,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前三次火攻和火烧藤甲兵存在一个关键区别:在前几次战役中,诸葛亮是防守方,而在南中地区的火烧藤甲兵战役中,他成为进攻方。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进攻者往往不占道义优势,而人们更容易同情防守的一方,为他们感到担忧。同时,诸葛亮自身的实力也发生了变化。火烧博望坡、新野和赤壁时,他还是弱者;但在南中,他已经是绝对的强者。 实际上,诸葛亮对孟获的征讨几乎是降维打击。若孟获并非如此薄弱,又怎能被擒七次?两人的实力已经不在同一层次。当强者以极端手段击败弱者时,即使是胜利,也会在内心留下震动。诸葛亮在火烧藤甲兵后感叹会折损阳寿,是《三国演义》中极具人性的一笔。一般狂妄的人可能会为一把火就解决了这些人而洋洋得意,但诸葛亮却十分谦逊。他不仅没有沾沾自喜,反而产生了一种自责与敬畏,因为他心存对天地与生命的敬重。这大概也是人们喜爱诸葛亮的原因之一。第一个变化是攻守身份的转变;第二个变化是强弱地位的差异;第三个变化则是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当年初出茅庐的诸葛亮意气风发,满怀改变世界的豪情,但多年征战之后,汉室依旧衰败,刘备去世,刘禅无法撑起大局,诸葛亮也已步入晚年。藤甲兵虽然易燃,他不仅使用火攻,还放置了炸药,使山谷中的景象惨烈至极,宛如炼狱。这些藤甲兵本来是被劝降才不得不如此遭遇,当诸葛亮目睹眼前惨状,他怎能不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