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翰林院一直被认为是官员出身的最高殿堂,流传着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然而,到清代,翰林院的成员并非全部通过传统的科举途径进入,出现了正宗翰林和野翰林的区分。 那么,什么是野翰林呢?很多读者可能会感到疑惑。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些相关的知识。
野翰林是清代独特的现象,指的是那些通过非传统途径进入翰林院的人。这个词带有贬义,意味着他们的出身并不符合传统的科举选拔标准。对大多数士人来说,能够进入翰林院意味着步入了仕途的顶峰,甚至是人生的巅峰。而根据清代的制度,只有经过严格的科举选拔,才有资格进入翰林院——首先要从生员做起,再到举人、进士,最终通过进士进入馆选,逐渐晋升为翰林院的成员。 然而,从康熙年间开始,翰林院的选拔标准逐渐放宽,甚至出现了非进士、非举人出身的士子进入翰林院的现象,这便是野翰林的起源。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己未词科 康熙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设立了一项特别的考试科目——博学鸿儒科,即己未词科。这是康熙帝为了缓解民族矛盾、团结汉族士人而采取的政治措施。背景与三藩之乱密切相关,当时,吴三桂以恢复大明、还我华夏的口号,试图利用民族矛盾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一举动让清朝统治感到震动。为了扭转局势,康熙帝在康熙十七年发布了谕旨,宣布开启博学鸿儒科,广泛招募天下士子。 这次考试共有176人参与,考生的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是明朝遗臣的后代,有的是名儒,有的则是贫寒书生。其中,许多人连最基本的生员身份都没有,甚至连举人的资格都未曾获得。康熙帝亲自主持考试,考试内容相对宽松,包括作诗和赋文,形式上较为宽容,几乎流于形式。最终录取了50名考生,其中近三分之一的考生进入了翰林院,其他未进入的考生也都得到了实职。 这项考试不仅缓解了民族矛盾,也大大平息了汉族士人的反清情绪,尤其是曾经激烈反清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也对清廷的态度有所松动。 二、丙辰词科 乾隆元年(1736年),清朝举办了第二次特殊考试——博学鸿词科,即丙辰词科。与康熙时期的宽松形式不同,乾隆帝设立的这次考试更加严格。共有193人参加考试,试题内容包括《五经》和相关考核,难度较高,旨在选拔真正的才俊。这次考试的录取人数显著减少,仅有15人被选中,其中一等5人,二等10人。 乾隆帝设立这项考试,名为博学鸿词,但其实更侧重于通过高难度的考题选拔出真正的杰出士子,同时也是加强清朝统治、宣示皇权威严的举措。 三、保举经学 继丙辰词科之后,乾隆帝还设立了另一项政策,专门推崇经学。为了选拔精通经学的士人,乾隆帝命令内外大臣保举那些品行端正、精通经学的学者进京参加考试。乾隆时期,清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已经进入鼎盛阶段,乾隆帝通过这一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对士人的思想控制,并利用经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一政策实施后,一些精通经学的士子得以进入翰林院,这在清代历史上并不常见。通过这一途径,乾隆帝为那些非科举出身、但学识过人的士子开辟了进入翰林院的新通道,形成了野翰林的一个新来源。 常规操作 除了上述特殊的特科途径外,清代进入翰林院还有其他两类常规途径: 一、外班翰林 外班翰林指的是通过非正常馆选程序进入翰林院的旗籍官员,与通过科举途径进入的内班翰林形成鲜明对比。旗人不重视科举,进士的数量远远少于汉族士人,因此,清政府为了维护旗人的特权,会特别保留一些旗人名额。因为旗人数量较少,往往只能通过稍懂文墨的人员进入翰林院,这也导致了外班翰林的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旗人进入翰林院的标准相对灵活,进士、举人等多种身份都可以被纳入翰林院。对于旗人进入翰林院的做法,汉族官僚普遍表示不满,认为这些人学识较浅。因此,外班翰林曾一度成为官场中的笑柄,甚至有人戏称他们为斗字翰林。 二、特授馆职 特授馆职是指通过皇帝的个人意愿,而非科举途径直接进入翰林院的官员。这个过程不受任何科举成绩的限制,完全由皇帝决定。例如,乾隆时期的和珅就并非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举人资格,甚至连生员身份都没有,但因深得乾隆帝宠信,他最终被任命为翰林院掌院学士。 虽然这种特殊任命在清代不多见,但确实存在。许多担任《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汉儒,尽管并非科举出身,但由于其学识与才能,也被选为翰林院成员。总体而言,清代官场特别看重官员的出身和科举成绩,翰林院更是被视为士人仕途的象征。然而,野翰林的出现,反映了清代在特殊历史时期对人才选拔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些通过非传统途径进入翰林院的人,虽然才华各异,但他们的身份和出身始终未能完全符合传统官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