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不久,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山西。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没有采纳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正确建议,导致战略上发生了严重失误。此外,国民党中央军和晋绥军之间配合不力,互相内斗、暗中较劲,最终导致太原失守。
太原失守之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调整了八路军的作战部署,决定将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115师、120师、129师)从集中作战转为分散独立行动,目的是避免日军通过战略迂回包围,利用山西复杂的山地地形困住八路军。 1937年11月10日和13日,八路军第129师召开了两次会议,讨论太原失守后129师的战略调整问题。 最初,129师的作战区域被划定在晋东南,地理位置靠近平汉铁路,并且临近河北、河南两省,具备较大的战略灵活性。129师向各部传达了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关于建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决定,师长刘伯承制定了具体部署,并给出游击战的战术指导。 到了1937年11月15日,129师开始有计划地分散部署,将主要力量分散开来。通过这一分兵之策,129师形成了三个主要战斗区域:太行、太岳和冀南。这三个地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陈赓、陈锡联和陈再道,后来被人们称为129师的三陈。 太行地区,始终是129师的老巢,这里是师部、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所在地。385旅及其衍生的各支队伍和地方武装,都在这一带活动。385旅的旅长陈锡联,是以夜袭阳明堡而闻名的功勋人物,外号小钢炮。 太岳地区,源自大名鼎鼎的386旅。该旅的旅长陈赓,因其在军事和情报领域的出色能力,深受蒋介石的忌惮,名声显赫。 冀南地区则是129师为打破山地包围,向平原进军的重要战略转折点。129师的副师长、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负责开辟这个根据地。1938年4月26日,徐向前带领部队进入冀南,从南宫县起步,积极打击日伪军和反动武装,成功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一年后,冀南地区的领导权交给了陈再道,而陈再道早于徐向前四个月就已经进入了冀南。他原是湖北麻城人,1927年参加了著名的黄麻暴动,之后加入红军。凭借出色的战斗表现,他迅速从基层士兵一路升迁,最终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红11师师长,深得徐向前的器重。 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陈再道也随即成为八路军第386旅的副旅长。当他前往冀南时,带着的是来自385旅769团的兵力,这个兵力完全来自兄弟部队,数量占到了陈再道部队的绝大部分。 在129师东渡黄河时,并非全师出动。385旅的旅部和770团留守陕甘宁,负责边区的卫戍任务。此时,129师实际上只有386旅的两个团(771团和772团)和385旅的一个团(769团),共约9000人。386旅作为主要作战部队,承担了大部分的战斗任务。 1938年,386旅正在与日军进行艰苦的反围剿斗争,并逐渐控制了晋冀豫边区的北部地区。随后,386旅继续向冀西和豫北推进,在邢台、沙河、武安等地消灭日伪军和汉奸,稳定当地局势,建立起抗日政权。冀南的根据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此129师的指挥部需要能担重任的将领。在这一背景下,刘伯承师长决定让陈再道担当起冀南的指挥工作,而386旅则因战斗压力难以抽调兵力,遂由385旅的769团支援。 这种安排实际上也是为了打破山头主义。在革命战争中,不同的红军部队往往彼此独立发展,形成了各自的山头。为了统一战斗力,打破这种局面,徐向前在红四方面军内进行过多次混编调整,将原本独立的部队合并,确保了部队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协调。 陈再道到达冀南后,带领他所指挥的五个连队,迅速在冀南地区展开战斗,打击日伪军和反动力量,清除地方的汉奸和顽固分子,逐步建立起抗日根据地。很快,这支部队被命名为129师东进纵队,陈再道担任司令员,李菁玉担任政治委员。 随着战斗的推进,东进纵队的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五个连队发展到三个团,最终形成了八个支队和独立团的规模,兵力达到2万人,成为一支具有师级规模的强大抗日力量。 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日军频繁进行打击,而当地的国民党势力和反共武装也对八路军构成威胁。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刘伯承亲自率部从太行赶赴冀南支援,并成功争取了石友三部的支持,孤立了张荫梧部。 在这期间,冀南地区的共产党组织逐步改造乡村政权,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争取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八路军还发动群众整修平原地形,利用自然障碍设立防线,限制了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行动,并取得了多次胜利。 陈再道在冀南坚守了五年,直到1943年去延安接受中共中央的培训。在这段时间里,他为冀南根据地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陈再道所带领的部队在抗战胜利后,继续参与解放战争,屡建战功,曾多次获得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表彰。1955年,陈再道被授予上将军衔,直到1993年去世,葬于湖北麻城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