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国军二级上将卫立煌当时身处香港,他写了一封亲笔信给解放军的朱总司令,信中他诚恳地请求,希望我方能够照顾他仍然在解放区合肥生活的母亲,并表达了深深的谢意。朱总司令收到信后,立即与主席进行了沟通,主席表示要特别照顾卫将军的家人,并迅速通知了合肥的军政部门,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件事显得格外特殊。事实上,早在1948年12月,我方公布了包括卫立煌在内的43位国民党高层战犯名单,卫立煌被列为名单中的第28位。按理说,这些战犯一旦被抓获,处决也算是合理的处罚。但令人疑惑的是,作为头等战犯,卫立煌为何敢主动给我方的最高领导写信,要求照顾自己家人的生活呢?这一行为看起来似乎很不合逻辑。 然而,如果了解了其中的具体情况,就会明白这一请求并不奇怪。虽然战犯名单的发布措辞严厉,但其实其中有些人是出于保护目的才被列入名单的,比如卫立煌和傅作义。要知道,公布战犯名单的时间恰逢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正激烈进行,而卫立煌当时已经在东北兵败,被关押在南京等候审讯。他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不佳,指挥能力受到批评,甚至蒋中正还责怪他错失战机,怀疑他与我方有秘密接触。 为了保护卫立煌以及有意与我方进行和平谈判的傅作义,中央有意将他们两人列入战犯名单,这实际上是一种与国民党进行博弈的策略,而并非真打算追究他们的战争责任。特别是卫立煌,他和我军有长期的交情,客观上对革命事业也有贡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卫立煌是卧底,毕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点。 回顾抗日战争时期,卫立煌曾指挥国军的主力部队,与八路军在同一战区并肩作战。我军也曾在战场上救过卫立煌的命,之后他与主席、朱总司令等领导也有过多次接触。由于主席的战略思想高深,卫立煌深感钦佩,每当有疑问时,他还会向主席写信请教。值得一提的是,卫立煌和傅作义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喜欢在国军部队里借鉴八路军的治军方式,纪律严明,作风严苛。 在我军弹药补给困难时,卫立煌曾决定向八路军提供100万发子弹以及大量粮食和被服,这一举动在国军内部引起了巨大争议,蒋中正对此非常不满。但卫立煌坚持认为,所有中国军队应该一视同仁,无论是国军还是八路军,大家都在为国家抗战大义而战。由此可以看出,卫立煌具有崇高的品德,他在战场之外是我党我军的一位可贵的朋友。 即使在解放战争期间,卫立煌在1948年2月到11月间在东北主持军政工作,态度却显得非常消极,客观来说,他对我方的伤害并不大。如果说他有战争责任,那也远不及名单上的其他战犯严重。辽沈战役之后,考虑到怕蒋中正对卫立煌有所怀疑,我方将他列入战犯名单,实际上是为了保护他。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卫立煌身在香港,他立即向北京发来了贺电,这也表明他在内心深处欣赏并支持我方的政治主张,甚至为新中国的成立感到由衷高兴。 回到开头提到的那封信。虽然卫立煌身在香港,但他却无法亲自接走自己在合肥的母亲。淮海战役后,合肥已被我军解放,处于我方控制之下。尽管卫立煌名列战犯名单,但他一点也不怀疑我方的意图,反而非常信任我方,他毫不犹豫地给亲友朱总司令写信,请求我方协助照顾母亲。对于卫将军的请求,主席和朱总司令也并没有怠慢,迅速作出安排,妥善安置了卫立煌的家人。1955年,当时机成熟,卫立煌将军携妻子韩权华女士返回北京,并受到了主席的热情接见。此后,卫立煌还成为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并为我国的军事和国防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