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人才济济,许多名将和大儒相继登上历史的舞台,其中不乏一些出仕为官的典范。他们为国为民,清正廉洁,赢得了百姓的敬仰。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学而优则仕的代表人物。他去世后,留下了四句深刻的话语,后人看了如获至宝,许多人将其作为座右铭。那么,这位人物究竟是谁呢?他的临终遗言是什么呢? 张载生平
张载,生于公元1020年,字子厚,出生在长安。张载的祖上曾住在北宋的首都开封府,这一背景显示出他的家族曾经的显赫地位。然而,由于家道中落,张载的家族后来迁至陕西眉县。尽管如此,张载依旧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祖辈们世代从事官场工作。父亲也期望他能继承家族的传统,成为一名有德行的君子,并因此给他取名张载,寓意着厚德载物。 从小,张载便显示出非凡的才智,博览群书,早在三岁时就能背诵唐诗,五岁时能背诵宋词,十岁时已进入私塾学习,远远超过了同龄人,被称为神童。他不满足于此,依然孜孜不倦地阅读各种经典书籍。 不幸的是,张载十五岁时父亲去世,家庭的重担落到了他一个人身上。为了尽快为家庭承担起责任,他更加发愤图强,刻苦学习。 科举成名 公元1057年,张载参加了科举考试。那一年,人才辈出,竞争极为激烈,主考官是当时文坛的泰斗欧阳修,考生中不仅有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日后成为唐宋八大家的杰出人物,还有很多后来在官场上成名的人物。张载最终在这场考试中顺利中举,成为一名进士。朝廷先是委任他为祁州参军,等他表现出色后,再调任京城负责文书和档案的管理工作。 张载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北宋末期,国家内忧外患,北方有辽国、金国虎视眈眈,西边有西夏的威胁,而宋朝一向轻文轻武,对外作战屡屡失利,即使有时取得胜利,也只能勉强称臣纳贡。张载对当时的局势非常痛心,但又无能为力。从小接受爱国教育的他,动荡的国家局势让他更加愤懑和焦虑。 年仅21岁的张载,在读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被其中浓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所打动,随后写下了关于边军军队改革的文章。遗憾的是,范仲淹因为公务繁忙未能亲自阅读他的文章,仅仅看了一眼,便发现张载文采非凡,并在回信中建议他继续参加科举考试。可此时的张载,已经开始担任小官了。 张载并不满足于此,他四处查阅书籍,力求寻找救国之道。然而他很快发现,圣贤的书籍虽然能教人做人的道理,但却无法提供解决时局问题的方法。于是,张载开始寻求更广泛的思想,他的信仰从儒家转向佛教,又转向道教,但最终他还是回归儒家思想,并坚信儒家的理念能够帮助国家走出困境。 一生为官清廉 张载经过努力,很快就在中举后被朝廷任命为云岩县县令。作为一个九品芝麻官,其他人或许都觉得这职位微不足道,但张载却深感责任重大,认为这是朝廷对他的信任和栽培,因此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决心尽全力做好这项工作。 上任前,张载便为自己设定了明确的目标,争取在任期内能够实施。担任县令后,他亲力亲为,处理各项事务。对于那些欺压百姓的官员,他严格执行法律,毫不手软;而对于贫苦百姓,他则推行仁政,减轻他们的负担。他还创新性地让百姓参与到政务的决策中来,专门安排小吏在县衙门前朗读公告,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识字的老人,这一措施便让更多的百姓了解了政府的施政方针。 这一改革措施,使得张载真正深入到基层,得到了百姓的尊敬。担任县令一职后,张载被升任为甘肃渭州的军官。当时,西夏常常派兵骚扰这一地区,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张载则抓住了这一局势,鼓励百姓参军保卫家园,百姓们踊跃报名参军,士气高涨。张载的军队训练有素,在抗击西夏的战争中屡次获得胜利,政绩斐然。 张载的杰出表现引起了上级的关注,他的事迹很快传到了御史中丞耳中。御史中丞将其推荐给了宋神宗,宋神宗见张载才华横溢,便非常赏识他,召他入朝问政。张载在殿试上滔滔不绝,展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深厚学识,令宋神宗印象深刻。 晚年回归教育张载的仕途可谓一波三折,尤其是在王安石变法推行过程中,尽管宋神宗支持变法,但王安石的改革遭遇了许多反对意见。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一度向张载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加入改革队伍,但张载不愿卷入政治斗争,毅然拒绝了他的邀请。最终,王安石下台,张载的仕途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虽然他仍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负责教育事务,但他逐渐对官场失去了信心。 张载从此心灰意冷,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专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他虽出身官宦家庭,但对贫苦家庭的学生充满同情。他创办私塾,不收学费,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心愿,他便免费传授知识。随着声名远扬,许多家庭纷纷带着孩子来求学,甚至连地方官府也想邀请他重返仕途,但张载早已不再追逐权利与财富,最终他安详去世。 张载去世后,他的遗言成为了后人珍视的宝贵遗产。他临终时留下了四句话,深刻表达了他一生的信念和理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些话成为了张载的学生们以及后人们的座右铭,也体现了他崇高的士大夫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结语 张载的一生经历波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无数士大夫的缩影。无论他身处困境还是忧国忧民,他的思想和精神都跨越时空,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