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元璋与常遇春的深厚情谊
公元1367年10月,距离朱元璋称帝的时刻只有短短两个月。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征战,他终于成功击败了张士诚,并迫使东南的方国珍逃往大海。此时,南方的战局已基本稳固,朱元璋迎来了北伐元朝的机会。他召开了誓师大会,号召25万大军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准备北上讨伐元朝。在这次关键的北伐战役中,朱元璋任命了他最为信任的两位将领——徐达和常遇春,分别担任大将军和副将军,负责指挥大军。 朱元璋在公开场合对这些将领做了任命,并且对大家讲道:各位将军虽都勇猛善战,但能持重且有纪律,善于战胜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将军非徐达莫属;至于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勇猛如虎,带领军队摧毁敌阵的,无人能及常遇春。朱元璋的这番话表明,徐达是治军安定局势的能手,而常遇春则是战场上的英雄,冲锋陷阵、带领军队摧毁敌人毫不手软。其他将领如冯胜、李文忠、邓愈等人无话可说,纷纷表示服从,毕竟,徐达和常遇春的能力无人能比。 在朱元璋心中,徐达是统帅战局的谋略人才,常遇春则是百战百胜的先锋勇士。徐达如同一把弯弓,而常遇春便是那箭上的利箭,朱元璋则是拉弓射箭的射手。朱元璋原本打算让这两位得力将领辅助自己终老,可惜常遇春在两年后因战死柳河川而永远离开了他,这让朱元璋失去了一个宝贵的助手。即便朱元璋一向坚强,几乎不流泪,但当他得知常遇春的死讯时,依然忍不住泪流满面。 二、常遇春的传奇经历 很多民间故事将徐达和常遇春描绘成朱元璋的童年朋友,甚至一些历史学家的著作,如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也有类似的说法。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虽然徐达和朱元璋是同乡,但他们相识时,徐达已经22岁,而常遇春则来自怀远,与朱元璋的幼年并没有直接关系。 《明史·常遇春传》记载,常遇春生于怀远(今属蚌埠),天生力大无穷,擅长射箭,形容他猿臂善射,这个词在古代常用来形容神射手。例如,史书中提到的飞将军李广就被称作猿臂。常遇春不仅是武艺高强的将领,还是一位神射手。 常遇春的箭术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鄱阳湖的水战中,他曾用箭射伤了陈友谅麾下的猛将张定边,成功救了朱元璋的命。常遇春比朱元璋年纪小两岁,但他们的相识却充满传奇色彩。 在元朝末年,民众因长时间的苛政而痛苦不堪。生活所迫的常遇春加入了山贼刘聚的队伍,凭借自己的勇武,很快成为了刘聚的得力助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常遇春渐渐认识到做山贼并非长久之计,于是决定寻找新的出路。 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占了滁州,吸引了许多豪杰投奔。这时,朱元璋已经有了五六万兵力,在长江以北的红巾军中声名鹊起。常遇春听闻朱元璋的威名,决定投身其中。他偷偷穿上普通百姓的衣服,偷偷观察朱元璋,最终判断出朱元璋将来一定能成大事,便决定前来投奔。 《明史》记载,常遇春在途中因疲惫停下休息,突然梦见神人呼喊:快起来,主君来了!他猛地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朱元璋正带兵经过,便立刻上前拜见。朱元璋初见这位不速之客时颇为疑惑,随后开玩笑道:你不会是饿肚子来投奔我的吧?我可不留这类人。常遇春解释道,他虽曾是山贼,但并不为食物所困,而是因为刘聚胸无大志,听闻朱元璋贤能,才决定来投靠。朱元璋同意让他加入,但要求先渡过长江再做决定。 几天后,朱元璋带兵渡江,遇到元军的强大防线,战船被逼停。常遇春便借了一只小船,勇敢地前往迎战,成功为朱元璋打开了通道,立下了赫赫战功。 三、勇猛将领与智勇双全 常遇春的猛将形象广为人知,但他并不仅仅依靠勇力。他还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人才。《明史》记载:其智勇不在中山下。这里的中山指的就是徐达,常遇春的智勇与徐达相当,甚至不逊色于他。常遇春不仅在作战中勇猛无敌,在谋略方面也具备独特的见解。 例如,在攻占集庆时,常遇春利用巧妙的战略成功帮助朱元璋夺取了这座重要城市。在与元军的交战中,他设计了一套巧妙的战术,引诱敌军进入陷阱,减少了己方伤亡,并为朱元璋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常遇春还写过诗,展现了他豪放的气概。比如在攻下衢州后,他便写下了一首《龙游道中》,体现了他战斗的豪迈精神和气吞万里的气魄。 四、常遇春的非凡战绩常遇春不仅仅是一位勇猛的将领,还是一位全能的军事人才。从龙湾之战到鄱阳湖之战,他屡屡在关键时刻为朱元璋立下赫赫战功。在鄱阳湖之战中,他的箭射伤了敌方猛将张定边,成功救了朱元璋的命,并在战后打败陈友谅,为朱元璋统一南方创造了有利条件。 常遇春的去世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朱元璋深感痛惜,为常遇春写下悼诗,并追封他为开平王,同时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表示自己对这位忠诚将领的无限哀思。常遇春的死,不仅是朱元璋的一大损失,也使得整个明朝失去了一位无可替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