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宣帝继位时,杨坚被任命为上柱国和大司马,逐渐建立了强大的威望。到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在北周静帝禅让后登基称帝,改元开皇,建立了隋朝,并定都大兴城。值得注意的是,当杨坚发动政变时,北周宗室没有展开激烈反抗,也没有出现能与杨坚抗衡的强势人物。今天我们要讲的宇文宪,若非遭遇不幸,极有可能会成为杨坚的威胁,让他心生忌惮。 宇文宪的出生与成长 宇文宪出生于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年),字毗贺突,乃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第五子,母亲为达步干氏。他的三位兄长分别是北周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和武帝宇文邕。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宇文宪被晋封为安城郡公。随着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即位,宇文宪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后又被北周明帝宇文毓任命为大将军。
宇文宪在西魏平定蜀地后被派去镇守,年仅十六岁的他已展现出安抚和治理部属的才能,深得民众和部下的喜爱。蜀地百姓为表感激,特地立碑赞颂他的功德。此后,他不断晋升,最终升任柱国。天和三年(568年),宇文宪被提升为大司马。 宇文宪的军事才能与战绩 天和五年(570年),宇文宪率领军队渡洛水进攻北齐,大将斛律光被迫逃亡,宇文宪一路追击至安业,与敌人进行多次交战才返回。自此,宇文宪多次参与北周与北齐之间的战斗,并屡次获得胜利。天和六年(571年),北周朝廷命令宇文宪率兵二万从龙门出发,与北齐将领王康德展开对抗,王康德因宇文宪兵临城下,夜间急忙撤退。 在建德三年(574年),宇文宪被晋封为王。在建德四年(575年),北周武帝决定东征北齐,宇文宪支持这一计划,并参与了攻占武济和包围洛口等战役。最终,宇文宪帮助北周成功攻占了洛口及其周边的二城。同年,北周开始设立上柱国职务,并将这一职位授予宇文宪。 进一步的军事功勋 建德五年(576年),北周再次大规模东征北齐,宇文宪率领精锐骑兵二万担任先锋,驻守雀鼠谷。随后,周武帝命令他率兵六万回援晋州。宇文宪在北周发动的战争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在高纬败走邺城之后,周武帝命令宇文宪率先进兵邺城,最终攻占邺城。 失去邺城后,北齐的高湝、广宁王高孝珩等人坚守信都,并集结数万兵力。周武帝再次命令宇文宪讨伐信都,最终,宇文宪成功击溃敌军,俘虏和斩杀三万敌军,将高湝和高孝珩等北齐将领生擒,完成了北周灭北齐的大计。 宇文宪的声望与影响 宇文宪不仅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他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善于调度部队、安抚士兵,且知人善任,冲锋陷阵,部下都心悦诚服,忠诚度极高。特别是在并州大捷后,宇文宪的军队从不侵扰百姓,士兵们也没有私藏军粮,体现了他的铁军纪律。齐国百姓早已听闻宇文宪的名声,对他的勇敢和谋略心生畏惧。宇文宪的存在无疑是北周皇室的一大保障。若他继续生存下去,极有可能成为北周的支柱,类似三国时期曹魏的宗室武将。他的存在对北周的安定和强盛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他最终被冤杀,这对北周的削弱不言而喻,也为杨坚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宇文宪的最终命运 建德七年(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宇文赟继位成为北周宣帝。周宣帝对宇文宪的名望心生忌惮,担心他会成为第二个宇文护。因此,宇文赟决定除掉宇文宪。他以请君入瓮的手段设下圈套,诱骗宇文宪进宫,并在宫中布下伏兵。宇文宪一到,便被捕捉,并最终被勒死,时年三十五岁。 值得注意的是,宇文宪死后,周宣帝虽无法找到直接的罪名,但仍借口他与上大将军王兴等人共谋,最终导致宇文宪和其他数位重要人物的死。虽然这样做削弱了周朝的力量,但宇文宪在古代武将中的地位并未因此动摇。唐朝建中三年(782年),宇文宪被追封为周大冢宰齐王,并被列入祭祀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