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的身边,有像周亚夫、梁王刘武这样的忠诚支持者,帮助他稳定政权。你看看朱允炆的身边,除了些无能之人,真没什么能撑得起大局的。 因此,汉景帝在削藩这件事上心里有底气。一方面,他的父亲汉文帝为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家财政充裕,手头不缺钱;另一方面,汉景帝周围有许多忠诚的将领和谋士,比如周亚夫和梁王刘武,他们的支持让他能大胆施政。
相比之下,朱允炆削藩完全是过家家式的游戏。黄子澄天天在他耳边嚷嚷着削藩,结果朱棣起义了,黄子澄却一脸无辜地表示:这事儿是武将的事情,我管不着!那么,朱允炆身边有能打的武将吗?很遗憾,像样的武将早就被他的祖父朱元璋给清除掉了。而且朱元璋一向心狠手辣,不轻易宽容,结果导致没人敢为朱家卖命。所以,朱允炆的军事实力相当匮乏,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黄子澄想效仿晁错?那就看看你能不能做到! 晁错不仅是个杰出的文学家,还善于分析国家大事。其实,削藩的提议是他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削藩对国家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因此建议汉景帝采取这一步骤。汉景帝做出这个决定是非常有远见的。毕竟,削藩虽然风险大,但早做决策,问题就能早些解决。 晁错提出的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一句,显示了他对未来局势的精准预判。他知道,削藩后肯定会有人反抗,但早些解决能避免更大的祸患,等待的时间越长,反叛的后果就越严重。并且,晁错不只是空口说说,他为国家出谋划策,不仅对军事有见解,早在汉文帝时期,他就提出了蛮夷攻蛮夷的战略,帮助国家抵御外敌。可以说,晁错的决策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调查研究的。 再看黄子澄,他只会在朱允炆身边念书,根本没有深入了解大明的军务,也没有提出有效的削藩方案。每次提到削藩,他只是空泛地说要削藩,根本没有考虑如何实施,如何应对可能的反抗。削藩听起来是好事,但问题在于如何具体执行,黄子澄却缺乏这种深思熟虑的能力。 二、汉景帝能够平定七国之乱,得益于有一个好弟弟 在很多历史影视剧中,梁王刘武常被描绘为一个觊觎皇位的反面人物。但这其中有很多误解。实际上,刘武与汉景帝的关系并不像电视剧中表现的那样恶劣。两人是窦太后的亲生儿子,曾经汉景帝喝醉时承诺,等他去世后把皇位传给刘武,这话窦太后和刘武一直记在心上。然而酒醒后的汉景帝并未履行这个承诺,使得这一切不了了之。 七国之乱的爆发直接影响了汉朝的政权稳定,特别是在周亚夫未及时出兵的情况下,梁王刘武带领着梁国的军队,顶住了叛军的压力。最终,周亚夫才趁机出兵击败叛军。如果没有刘武前期的顶住压力,叛乱可能早已失控,难以平定。 三、朱允炆身边的坑货 朱元璋并没有为朱允炆留下很多得力的武将,唯一一个能被称得上是大将的耿炳文,也只是善于防守,缺乏作战经验。因此,朱允炆的军队最终不得不交给了自己的发小李景隆来指挥。李景隆虽然名义上是大将,但实际上只是个投降派,每次与朱棣交战都大败而归,不仅军队全军覆没,连粮草和装备也全都丢给了敌人。此外,徐达家的三个儿子也并不是什么能为国家出力的能人。徐辉祖虽然表示支持朱允炆,但他所作所为并未起到实际作用;徐膺绪则处于旁观态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而徐增寿则背叛了朱允炆,暗中向朱棣传递情报。可以说,朱允炆的身边虽然有人支持,但这些人根本无用,缺乏实际行动力。 因此,即使朱允炆手里有五六十万大军,但由于没有合格的指挥官,他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住朱棣的精兵强将。 总结:朱元璋的治理方式造成了深远的后果 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来自农民起义,但他们在建立自己的王朝时却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刘邦由于秦朝实施的苛刻郡县制,选择了将分封制与郡县制结合,以确保国家的稳定。相反,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时,依然坚持分封制,这使得后来的局势变得复杂且不稳定。尤其是在他推行的分封制上,朱元璋更注重让自己的儿子掌握实权,这导致了后代的政治动荡和权力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