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九大塞王是朱元璋为了巩固边疆和防御外敌而封给九位皇子的封号。朱元璋深知边境的将领手握重兵,容易威胁到中央政权,因此他选择将自己的儿子们派驻边疆。这九位藩王被后人称为明初九大攘夷塞王。 秦王朱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母亲是孝慈高皇后马氏,他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任秦王。洪武三年(1370年),朱樉被授予秦王封号,封地在西安。洪武十一年(1378年),西安城墙及秦王府建设完成,朱樉正式迁往西安驻守。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樉受命率领平羌将军宁正出征洮州,成功平定叛乱并凯旋归来。不久后,朱樉于同年三月去世。尽管他具备不小的军事才能,但其生前恶行较多,历史对他的评价普遍较为负面。
晋王朱棡是明太祖的第三子,母亲同样为孝慈高皇后马氏。他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任晋王。洪武三年(1370年),朱棡被封为晋王,并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开始就藩太原。朱棡在任期内表现稳重,深得父亲朱元璋的信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十二日,朱棡去世,享年41岁。朱元璋十分悲痛,为他上谥恭,成为晋恭王。 燕王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今北京)。他在父亲去世后,和建文帝朱允炆的关系逐渐恶化。建文帝为了削弱各藩王的权力,实施了一系列削藩政策,这引起了朱棣的反抗。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攻破南京,自己登基称帝,成为永乐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征途中去世,享年65岁。 代王朱桂是明太祖的第十三子,母亲为滁阳王郭子兴的女儿郭惠妃。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桂被封为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封号改为代王,驻地在大同。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因罪将朱桂废为庶人。后来,明成祖即位,朱桂得以恢复王爵。正统十一年(1446年)十二月十二日,朱桂去世,享年73岁,是较为长寿的藩王之一。 肃王朱楧是明太祖的第十四子,母亲为郜氏。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楧最初被封为汉王,之后改封为肃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他被派驻甘州(今甘肃张掖),守卫西北边疆。永乐十七年(1419年)十二月二十日,朱楧去世,享年44岁,统治时间达到42年。 辽王朱植是明太祖的第十五子,母亲为韩妃。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植被封为卫王,后改封为辽王,封地在广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五月初八日,辽王朱植去世,享年48岁。 庆王朱栴是明太祖的第十六子,封地在宁夏。朱栴才华出众,擅长文学,且未参与父兄之间的争斗。在晚年,他寄情于文学,直至61岁去世。宁王朱权是明太祖的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为宁王,封地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朱权在建文元年(1399年),因其麾下的精锐军队被朱棣挟持,参与了靖难之役,帮助朱棣成功夺位。然而,朱棣即位后,将朱权改封为南昌,这相当于剥夺了他的兵权。自此,朱权过上了隐退的生活,专心于学术和书法。正统十三年(1448年)九月十五日,朱权去世,享年71岁,后世尊号宁献王。 谷王朱橞是明太祖的第十九子,母亲同为郭惠妃。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橞被封为谷王,封地在宣府。后来,朱棣即位后,为了减少藩王对朝廷的威胁,决定将驻守边疆的藩王改封到内地。因此,朱橞被改封为长沙王。朱橞在其封国内行为荒淫无道,夺取百姓田产,甚至滥杀无辜。最终,他因谋反的罪名被明成祖朱棣废除,并被软禁于徽州。宣德三年(1428年),朱橞在软禁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