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中央政府体制是由三省六部制构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唐高宗时期,这一制度逐渐发展成了一堂三省六部制(有时也被称为一堂六部)。其中,政事堂逐渐成为了高于三省的权力机构,而尚书省的权力则显得越来越弱。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政事堂逐渐凌驾于三省之上呢?
在隋朝和唐初,政事堂最初设在门下省,原本只是作为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门下侍中(隋朝时称为门下纳言)召开会议的地方,并没有被视为正式的权力机关。然而,到了唐太宗的贞观时期,唐太宗为了加强决策机制,特意命令包括谏议大夫、御史大夫等一些特权官员(如参与朝政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必须出席政事堂的宰相会议。此举使得政事堂的地位大大提高。 唐太宗扩大政事堂宰相会议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决策的监督,减少失误。因此,许多重要的朝廷事务几乎都在政事堂的会议上讨论并决定。到了贞观末年,唐太宗甚至要求长孙无忌全知三省,这样一来,宰相们每日都需要与长孙无忌一起在政事堂商讨政事,三省的许多政务也因此转移到政事堂处理。 由于三省的政务大部分被政事堂接管,而且朝廷的重大事务通常在政事堂达成共识,政事堂逐渐演变成了朝政的决策中心。到了唐高宗中期,政事堂最终确定由宰相组成的委员会形式,而三省的实际影响力逐步被削弱。但在这一时期,尚未明确由哪位宰相担任首席。 当唐中宗继位后,武则天为了拉拢权力支持者,尤其是中书令裴炎,决定将政事堂从门下省迁至中书省。中书省本来负责处理重要的文书和起草发布诏令,随着政事堂的迁入,中书省的中书令成为了政事堂的首席宰相,进一步加剧了权力的集中化。到了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正式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简称都堂),并在体制上正式确认了政事堂凌驾于三省之上的地位。从那时起,政事堂就一直是朝廷中的核心权力机构,直到元朝取代宋朝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