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为了恢复汉室的荣光,始终没有放弃北伐的计划。我们常听说诸葛亮进行了五次北伐,但实际上,他共进行了七次军事行动,次数比《三国演义》中提到的六次要多一次。 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双方的综合实力,这在古代往往表现为双方控制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我们来对比一下蜀汉和曹魏的力量:
在领土方面,蜀汉只有益州一块地方,而曹魏则占据了包括青州、兖州、豫州、徐州、司州、雍州、凉州、并州、幽州、冀州和荆州北部等多个地区,甚至还控制了西域督护府。 在人口方面,蜀汉在刘备称帝时的总人口大约是90万,而刘禅投降时则增长到约100万。相比之下,曹魏灭亡时的人口高达1400万,几乎是蜀汉的14倍。 无论从人口还是领土来看,曹魏都远远超过了蜀汉。诸葛亮作为一位治国能臣,当然明白两国之间的差距。蜀汉主动进攻曹魏,几乎是以弱对强,可以说是以卵击石。然而,诸葛亮却毅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诸葛亮早已给出了答案,只不过这一点被后人忽视了。有人认为,诸葛亮进行北伐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希望能够帮助刘备完成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 的确,诸葛亮的北伐中确实有报答刘备恩情的成分,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写道: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蜀汉的将领和兵力的状况,体现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并非空话。三国鼎立时期,三国之间的人才几乎没有流动。曾经和刘备一起打天下的那些英雄人物相继去世,蜀汉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时间已经不多了,诸葛亮非常清楚,如果蜀汉只是固守西南的这一块土地,静待曹魏和东吴日益强大,最终必将面临灭顶之灾。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主动出击,改变局面。诸葛亮也明白,一旦蜀军深入曹魏的腹地,就可能永远无法撤回。 因此,诸葛亮选择了在曹魏边境上进行骚扰,这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这样可以有效减缓曹魏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战争也能鼓舞蜀汉的士气,统一全军的意志。总的来说,诸葛亮采取这种策略,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