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攻占了锦州,但却始终找不到廖耀湘的兵团。副参谋长兼二局局长曹祥仁分析了一下,告诉林彪:“他们没有动地,打吧!”林彪听后,立刻下令全面进攻。
10月20日,廖耀湘吃惊地发现,东北野战军从四面八方向他扑来,随后双方爆发了混战。在混战中,林彪再次下令:“只要找到廖耀湘就行!”
然而,几十万大军在混战中,想要找到廖耀湘这个矮胖子根本不容易。就在此时,曹祥仁发现了一封截获的明码电报,里面看似毫无意义的内容引起了他的注意。通过改正电报中的一个字,他成功找到了廖耀湘的位置。最终,廖耀湘于10月26日成为了我军的俘虏。
那么,曹祥仁到底是谁?为何林彪如此信任他?他到底改了什么字,才帮助我军捕获了廖耀湘呢?
曹祥仁是一位天才的密码破译专家。早在1930年底,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俘获了国民党的一部半电台和相关报务员,这些报务员投诚后,成为了红军的密码破译骨干。红军便开始培养自己的无线电侦听和密码破译人才,曹祥仁就是其中之一。
曹祥仁是湖北大冶县人,家境贫困,但他从小有很强的学习能力,15岁就参加了农民起义,16岁成为共产党员,经历过战斗并负过伤。因为有一定文化背景,曹祥仁被选入了红军的无线电训练班,开始了自己的密码战生涯。
曹祥仁的记忆力非常出众,他可以迅速记住几千个摩斯明码,并且能够在接收电文的同时,立刻将电报码转换为文字。更惊人的是,他的听力异常敏锐,戴着耳机时,能够根据敌军发报时的不同声音和细微差别,准确判断是哪支敌军在发报,甚至能听出是哪位报务员在值班。这项能力让红军在蒋介石的多次围剿中,凭借无线电侦听获得了大量情报,打得敌军措手不及。
然而,1931年国民党开始使用加密电文,红军在面对这种新形式的密码时陷入了困境。红军无法破解国民党的“展密”密码,损失了大量兵力。此时,红军决定加强密码破解工作,彭老总亲自指示将曹祥仁送往密码破译的重点岗位。
起初,曹祥仁和同伴曾希圣等人并未找到破解“展密”的方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终于破译了第一批敌军电文。接下来,曹祥仁与曾希圣一起成功破解了17套国民党的密码,使红军能够完全掌握敌军周围的动向。最终,曹祥仁以出色的能力成功地协助红军打赢了多次战斗,成为红军密码破译的核心人物。
1933年,曹祥仁更是创造了“人码一体”的传奇。在一次战斗前夕,敌我双方的电台都保持了静默,曹祥仁凭借自己扎实的密码知识和超强的记忆力,成功从敌军频繁发出的电文中分辨出重要情报,为红军调整部署提供了关键依据,确保了红军的胜利。
曹祥仁的密码战术不仅在反“围剿”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长征期间,他更是成为了红军侦听和密码破译的中坚力量。1934年12月,红军突破湘江,曹祥仁通过侦听敌军通讯,及时发现国民党军队布置了陷阱,成功帮助红军脱险。
长征中,红军面临的敌军越来越强大,但曹祥仁通过破译敌军的密码,使红军能提前预判敌人的动作,避免了多次危险。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曹祥仁依然保持冷静,准确破译敌人的复杂密码,为红军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曹祥仁已经升任为二局局长,在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他继续在破解敌方密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甚至破译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密电,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曹祥仁带领二局破解了国民党的几乎所有密码,为东北野战军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在辽沈战役中,正是凭借曹祥仁的敏锐洞察,东北野战军成功找到并俘获了廖耀湘。
建国后,曹祥仁担任了驻保加利亚的大使,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5年,曹祥仁因病逝世,享年65岁,他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